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耶穌周遊各城各村,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災殃。 他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 於是對自己的門徒說:「莊稼固多,工人卻少......」(瑪 9:35 - 10:8)(6月18日)

聖經:瑪 9:35 - 10:8

釋經

35-38節:耶穌召叫瑪竇

「35 耶穌周遊各城各村,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災殃。 36 他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 37 於是對自己的門徒說:「莊稼固多,工人卻少, 38 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

第35節以差不多跟4:23──山中聖訓的導言──相同的話來概述耶穌的傳教生活。我們要注意經文中的動詞。耶穌周遊各地,(1)
施教、(2) 宣講和 (3) 治好疾病。他派遣門徒作他這些行動的夥伴(10:7-8),雖然他直至復活後,才委派他們教導(28:19-20)。門徒的傳教使命於是自然地源自耶穌的傳教使命。耶穌為他們將要肩負的傳教使命提供形式──首先藉他的傳教生活榜樣,以及藉這委任(10:7-8)。

「他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36節)。耶穌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像沒有牧人的羊。「動了慈心」的希臘文是esplanchnisthe,來形容憐憫、慈心的詞藻中最強有力的一個字,此字是由splagchna(肚腹)而來,表示人內心最深處的憐憫與慈心。「困苦」的原文是eskulmenoi,可以形容「被貪得無厭者所剝削的人,或受到毫無憐憫的議論。」「流離」的原文是errimenoi,意即「筋疲力竭」。

瑪竇沒有把群眾描述為耶穌的敵人或嘲笑的對象。耶穌沒有表達任何憤怒或對他們表示灰心失望。耶穌知道這些群眾是流離的──這是羊的本性──流離又無助。公羊可以保衛自己對抗捕食者,而山羊可以敏捷地爬過危險的岩石,但綿羊連為自己尋找食物也有問題。綿羊需要牧人。沒有牧人,牠們便會喪亡。法利塞人把老百姓當作將要毀滅與燒除的糠粃;耶穌把他們當作極待收割與拯救的莊稼,驕傲的法利塞人想要除滅罪人,慈愛的耶穌為罪人的救思而受死。

「沒有牧人的羊」(36節)。這句話「使人想起舊約的若干段經文,描述天主的人民好像沒有牧人照顧的羊群(列上22:17;耶23:1-6;則34:1-10;米5:2-4)。耶肋米亞和厄則克耳把「達味」形容為以色列未來的善牧(耶23:5;則34:23)……耶穌表現自己為預許的「達味」。耶穌觀察到羊群沒有牧人,正是對法利塞人的嚴厲批評,因為他們本應是牧人。

「莊稼固多,工人卻少」(37節)。我們預料耶穌召叫門徒開始工作。但他反而說:「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38節)。行動是在「莊稼的主人」(38節)的手裡。我們可能因耶穌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感到鼓舞,因為這工作是壓倒性的……但是,統計和數量不是最終的現實。唯一值得以最認真的態度看待的事實,就是生活的天主。


1-4節:十二宗徒

「1 耶穌將衪的十二門徒叫來,授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可以驅逐邪魔,醫治各種病症,各種疾苦。 2 這是十二宗徒的名字:第一個是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 3 斐理伯和巴爾多祿茂,多默和稅吏瑪竇, 阿爾斐的兒子雅各伯和達陡, 4 熱誠者西滿和負賣耶穌的猶達斯依斯加略。」

「耶穌將衪的十二門徒叫來,授給他們……權柄」(1節)。沒有耶穌的權柄,門徒也沒有任何力量。耶穌授給他們權柄,來驅逐邪魔,醫治各種病症,各種疾苦──反映他本身傳教生命的主要方面(4:23; 9:35)。「這治癒的使命……清楚顯示出天主的國藉著照顧整個人,而不只是藉「拯救人靈」而表達出來。

耶穌的宣講和實際的憐憫行動超越今天很多基督徒所稱的傳教使命。我們的社會被邪惡的勢力、暴力、不義,以及種種人性的痛苦所蹂躪,教會則與這些境況不相干,除了少數通過我們的門而冒險的人。為跟隨耶穌傳教的榜樣,更多基督徒必須停止純粹上聖堂,卻要學習透過福傳和服務社會的需要,在我們的社區成為教會。

耶穌在復活後,將委託門徒使萬民成為門徒,給他們授洗,並教訓他們的使命(28:16-20),從而充份地發展10:7-18的內容。

瑪竇在若干地方談及十二門徒或十二人。直至目前為止,他只告訴我們其中五個門徒──伯多祿與安德肋、雅各伯與若望(4:18-22),以及瑪竇(9:9),但耶穌的確在沿途召叫了其他人。

「這是十二宗徒的名字」(2節)。這是瑪竇唯一提及十二宗徒的時候。他把他們組成一對,也許因為他們是兩個兩個地被派遣出去(谷6:7)。在谷3:16-19、路6:14-16和宗1:13,都是相同的名單。以下是別處所提及的額外的宗徒:

──瑪弟亞(宗1:26)

──保祿(宗14:14及迦1:1)

──巴爾納伯(宗14:14)

──主的兄弟雅各伯(迦1:19)

──也許主的其他弟兄(格前9:5)

──安得洛尼科和猶尼雅(羅16:7)

所以,我們至少有十八位宗徒的名字,還有主的其他弟兄──總共接近廿多位宗徒。有可能是只有十二宗徒生活在任何指出的時候,但也有可能是新約的作者把名單修改至包括十二宗徒。十二這數字使人想起宗徒繼承雅各伯的十二個兒子,即十二個支派──為建立新的以色列。默21:14說,十二位宗徒的名字將刻在聖城城牆的十二座基石上。

──伯多祿與保祿是最卓越的宗徒,但保祿直至稍後才成為門徒。伯多祿一般被列入宗徒名單之首。瑪竇不但把伯多祿列為第一個,而且也稱他為第一個宗徒──雖然有學者指出:「伯多祿時常在做愚蠢事和領導兩方面都是第一的」。

──安德肋是伯多祿的兄弟(4:18)。他的主要成就是把他的兄弟伯多祿帶到耶穌那裡(若1:40-41)。

──雅各伯和若望是載伯德的兒子(4:21),也稱為雷霆之子(谷3:17),也許是因為他們的個性是急燥的。黑落德將處決雅各伯(宗12:2),所以,那領導耶路撒冷的雅各伯,必然是另一位(宗15:13; 21:18)。若望時常被認為是新約三部著作的作者,也可能是唯一逃過殉道的宗徒。雅各伯和若望,階同伯多祿,組成耶穌門徒的核心圈子──出現在耶穌顯聖容,以及耶穌生平其他重要的時刻(谷5:37; 9:2; 14:33)。

──斐理伯是耶穌最初召叫的門徒之一(若1:43)。

──巴爾多祿茂可能是納塔乃耳的另一個名字(若1:45-49)。納塔乃耳是其中首先承認耶穌為天主子的(若1:49)。

──多默因懷疑耶穌而著名(若20:24-29),但亦被認為在印度建立教會。

──阿爾斐的兒子雅各伯也稱為次雅各伯(谷15:40),也許是把他與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區別。

──至於熱誠者西滿,往往被視為革命份子,要把羅馬人趕出以色列,但我們不肯定「熱誠者」作為一個革命組織,是否存在於耶穌時代。這位西滿可能只是熱衷於遵守梅瑟法律。如果他是革命份子,他可能是稅吏瑪竇的敵人,因為稅吏要與羅馬人合作。然而,在基督內,他們成了兄弟。

──猶達斯當然將會負賣耶穌(26:47-50)。


5-6節:不要走向外邦人或撒瑪黎雅人

「5 耶穌派遣這十二人,囑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 6 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群那裡去。」

「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5節)。這些指示看似是奇怪的,因為耶穌在他的傳教生活中,積極地與撒瑪黎雅人和外邦人交往(參閱若4:4-42;路10:30-37;瑪8:5-13;瑪15:22-28)。然而,這裡的原則似乎是,「先使猶太人,後使希臘人」(羅1:16)。這段經文也反映出一個十分保守、限制自己接受割損的猶太基督徒團體。

耶穌的限制禁止門徒北往敘利亞,東往十城區,或南往撒瑪黎雅。其實際的作用是把他們的傳教活動局限於加里肋亞。耶穌的攻擊目標,集中在加里肋亞……因為加里肋亞是巴肋斯坦所有地區之中,思想最開明,最能夠接受新福音與新信息的地區。

無論如何,耶穌的禁令顯然是暫時的。他很快會派遣門徒住全世界(28:19-20)。


7-8節:天國臨近了

「7 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 8 病人,你們要治好;死人,你們要復活;癩病人,你們要潔淨; 魔鬼,你們要驅逐,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

耶穌派遣門徒履行某些任務。我們要再次注意其中的動詞。門徒要:(1) 宣講;(2) 治好;(3) 復活;(4) 潔淨,以及 (5)
驅逐,但我們可以概括如下:(1) 宣講與 (2) 治癒。治癒的職務不但幫助病人,也吸引人注意信息:「天國臨近了」(7節)。洗者若翰和耶穌宣講:「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3:2; 4:17),但耶穌給門徒指示時,沒有包括叫人悔改的呼籲。

「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8節)。門徒領受福音作為禮物,倒過來也白白地給予別人。他們不可因他們的教訓而要別人付錢。然而,第10節清楚顯示出,他們可自由領受生計。


基督徒不要浪費時間來對抗壓迫,因為時間苦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