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第二主日

「那時候,洗者若翰在猶太曠野出現,宣講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這人就是那藉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瑪3:1-12)(12月4日)

聖經:瑪 3:1-12

釋經

1-3節:背景

「1那時,洗者若翰出現在猶太曠野宣講說:2「你們悔改(希臘文:metanoeite,源自matanoeo)吧!因為天國臨近了。」3這人便是那藉依撒依亞先知所預言的:「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該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

「洗者若翰出現」(1節)。唯有瑪竇與路加以耶穌的誕生作為福音的開端,但四福音都以洗者若翰的敘述來介紹耶穌的傳教生活(谷1:1-11;路3:1-22;若1:6-9)。路加強調若翰的重要性,把第一章的大部份內容來敘述若翰的誕生,以及若翰與耶穌兩個家庭之間的關係。其後,耶穌將談及若翰,「我實在告訴你們:在婦女所生者中,沒有興起一位比洗者若翰更大的,但在天國裡最小的,也比他大」(瑪11:11)。

「那時」(1節),若翰出現。在若翰與耶穌的童年(1-2章)和若翰傳教生活開始(瑪3章)之間是過了很多年的時間。「那時」顯示一個kairos的時刻已來臨,即些永遠轉變我們的歷史和改變我們生活的時刻。

「在猶太曠野」(1節)──在耶路撒冷東面與死海西面的地區是一處荒蕪的、多岩石的土地,使人不願意在那裡居住。若翰在猶太曠野開始他的傳教生活,也許在某程度上逃避城市的困惑。曠野也是以色列國誕生的地方,並且在歷史中佔有神聖的地位。歐瑟亞描寫曠野是天主溫柔地向祂的人民說話,並給他們帶來希望的地方(歐2:14-15)。

「你們悔改(metanoeite,源自matanoeo)吧!因為天國臨近了」(2節)。耶穌將以同樣的話來開始他的宣講(4:17)。先知們經常採用與動詞metanoeo相等的希伯來文,敦促以色列返回歸與天主的正確關係(參閱申30:2;耶4:1;則18:30-32;歐14:1)。當若翰呼籲悔改,因此,他邀請他的聽眾擺脫充滿罪惡的,重新轉向那將要審判的天主。悔改不僅是離開罪惡,也是轉向一個結果子的生命(10節)。

在以色列已沒有先知達四百年之久,而人們急於聆聽一位先知。若翰符合這個需要,呼籲人們悔改,好預備天國,即上主的日子(依13:6)的來臨,因為「人的傲慢必被屈服,人的驕矜必被抑制:那一日唯有上主受尊崇」(依2:17)。「上主的日子來到,必有殘忍、雷霆和烈怒,為使大地變為荒涼,為殲滅地上的罪人」(依13:9),「上主的一日子實在偉大,極甚可怕」(岳2:11)。

若翰每當遇到惡事時,都會譴責,包括黑落德家族(14:4)。他呼喚人們正直。說實在的話,每當深入地聆聽福音,法律是在福音以前的。沒有法律,便沒有福音……若翰是天主的法律本身;耶穌是天主的福音本身。

悔改涉及轉過來──新的方向──心靈的改變──新的承諾。若翰呼籲人悔改,因為,唯有當我們真誠地面對罪惡並加以棄絕,我們才可擺脫它。

若翰宣告天國已臨近,所以呼籲人們悔改。人不是純粹離開某種生活方式;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要轉向更深刻和更真實的東西──而天國正是若翰呼籲人們要留意的「更偉大和更真實的」現實。若翰宣告,人類歷史正在揭開重要的一頁。這日子的來臨,當大地充滿天主的知識──行義,消除所有增加人性傷害、人性破壞、人性痛苦的策略和結構。預備那日子來臨的方法,就是悔改。

「天國」(2節)解作「天主的國」,這顯示猶太人不願意使用天主的聖名,免得褻瀆它。

「預備上主的道路」(3節)。瑪竇引用依40:3;這節經文為四福音都引述的(谷1:2;路3:4;若1:23)。這經文原本的背景,是預以色列民從充軍返回家鄉。它構成一個喜樂的遠景,一個雖然要經過死亡的曠野但得蒙天主祝福和援助的旅程。現在瑪竇告訴我們,雖然依撒意亞的預言是指向那歷史的旅程,但它最終在若翰為耶穌預備道路的時候──呼籲人們悔改(2節)並為承認罪過的人施洗(6節)──實現(3節)。早期的充軍和返回以色列,其目的是使以色列贖罪。若翰的宣講與耶穌的來臨具有相同的救贖目標。

4-6節:他們受若翰的洗

「4這若翰穿著駱駝毛做的衣服,腰間束著皮帶,他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5那時,耶路撒冷、全猶太以及全約但河一帶的人,都出來到他那裡去,6承認自己的罪過,並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

厄里亞穿皮毛衣,腰束皮帶(列下1:8)。猶太人期待默西亞來臨之前,厄里亞會回來,而若翰的衣著被認為是該預言的實現。其後,耶穌將更明確地指出這些連繫,說:「他就是那位要來的厄里亞」(11:14)以及「但我告訴你們:厄里亞已經來了,人們卻不認識他,反兒任意待了他」(17:12)。瑪竇解釋,「門徒這纔明白耶穌給他們所說的,是指的洗者若翰」(17:13)。

「蝗蟲和野蜜」(4節)。肋11:22規定飛蝗之類,蚱蜢之類,蟋蟀之類和螽斯之類是潔淨的食物。在曠野的環境,窮人要靠土地生活,而蝗蟲是少數食物之一。若翰的裝束和飲食顯示他已採納曠野的生活方式。他簡樸的生活方式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抗議,反對所有自私和自我放縱、……輕浮、粗心,以及虛假的安全,是許多人衝往的命運。

「那時,耶路撒冷、全猶太以及全約但河一帶的人,都出來到他那裡去」(5節)。人們湧向聆聽若翰,正如他們後來將湧向聆聽耶穌一樣(4:25)。

「並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6節)。若翰以獨特的洗禮為他們施洗:

──在若翰以前,洗禮是外邦人皈依猶太信仰的入門典禮。它也是猶太人在谷木蘭的一種清洗的做法,但是經常的清洗而不是一次性的儀式。

──若翰的洗禮看來是一次性的儀式,也是與認罪的人有所連繫(6節)。一次性的洗禮暗示死於舊有的生活方式,並重生於新的生活方式(羅6:3)。的確,在皈依猶太信仰的洗禮中,外邦人成為天主揀選的子民。若翰的做法的刺激,是他把洗禮應用於猶太人。猶太人經已是被選的子民。為什麼他們還需要受洗?

──在谷1:4,若翰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但是,瑪竇沒有提及罪赦。瑪竇而言,罪赦唯是耶穌的使命的結果(1:21; 9:6; 26:28)。

──若翰的洗禮顯然是浸淫在約但河裡,而且大概是限於成人的。「施洗」一詞使人想起浸入水中的形象。

──基督徒的洗禮與若翰的洗禮的分別在於它的聖三之名施洗和聖神的恩惠(宗2:38)。

7-10節: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

「7他見到許多法利賽人和撒杜塞人來受他的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教你們逃避那即將來臨的忿怒?8那麼,就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9你們自己不要思念說:我們有亞巴郎為父。我給你們說: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10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

「他見到許多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來受他的洗」(7節)。我們很驚訝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前來受洗。他們以為自己是正直的,那麼,為什麼他們來受若翰的洗?也許,他們身為宗教領袖,所以想與這位有力的新先知的職務建立連繫。也許他們是來看他的可靠性。其後,耶穌將會對司祭長和長老(大多數是法利塞人或撒杜塞人)說:「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你們仍不相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瑪21:32)。

我們很驚訝看見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在一起。他們代表十分不同的意見,而且是互相爭吵。法利塞人以依附法律和抗拒異邦文化見稱。撒杜塞人很可能是富有的,並對羅馬人友善。撒杜塞人控制司祭職,而公議會的大多數成員是撒杜塞人。法利塞人接納口傳法律和復活,但撒杜塞人都拒絕兩者。

藉著描述若翰警告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瑪竇不但實現了介紹耶穌的敵對者的文學功能,也旁敲側擊地暗示一些針對他們的指控。這些指責包括未能採取適當的行動(3:8,10),以及過度依賴他們是亞巴郎的後裔的身份(3:9)。這些指責,尤其針對法利塞人的,將隨著福音的發展而重複和擴展,並且在23章達到高峰。瑪竇的團體在公元70年後,便困於法利塞運動的宗教衝突中,對他們而言,若翰的宣講已概括了他們對法利塞人的一些批評。

「毒蛇的種類!誰指教你們逃避那即將來臨的忿怒」(7節)。若翰稱這些受人尊敬的聖職人員為「毒蛇的種類。」他們表現這福音所厭惡的惡習。他們企圖履行宗教禮節,但沒有顯示「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對瑪竇的福音而言,一個人在天主大家庭之內的地位是取決於承行天主的旨意。

「就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8節)。在基督徒的神學,恩寵與工作之間總是有一種健康的張力。若翰沒有告訴我們,是我們的工作拯救我們,但他說過,悔改結出好的果實。

「你們自己不要思念」(9節)。法利塞人與撒杜塞人的罪過的核心就傲慢。他們是天主的選民,也是宗教的精英,位於宗教金字塔的頂端。

「我們有亞巴郎為父」(9節)。若翰警告他們,他們與亞巴郎的連繫並不使他們得救。

「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9節)。阿拉美語的「石頭」和「子孫」兩個字是十分相似的。天主從大地的塵土中創造人類,也能從那些掉在曠野中的石頭中創造亞巴郎的子女。天主經已展示這種德能;祂從已過了生育年齡的年邁夫婦帶來依撒格(創18:1-15)。儘管瑪竇沒有在這節經文中提及外邦人,但在一部給予外邦人有利的提及(8:5-13; 15:21-28; 27:54)並受託「去使萬民成為門徒」(28:19)的福音裡,就是為外邦人開啟門戶。

「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10節)。這圖是主人從工具室取出斧子,要砍掉沒有出產的樹。我們可想像主人做這事情的時候是多麼傷心,因為他在植樹時懷有很大的盼望。我們可想像這情景帶來什麼警號。

「必被砍倒,投入火中」(10節)。這圖象是描述一個可怕的審判。在瑪竇福音,耶穌經常談及可怕的審判(7:22-23; 10:15; 11:22; 12:36-42; 13:30,40-43,49; 22:11-13;以及25章)。

11-12節:他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

「11我固然用水洗你們,為使你們悔改;但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更強,我連提他的鞋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12他的簸箕已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將他的麥粒收入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

「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更強」(11節)。不清楚若翰是否理解耶穌是否要來的那一位。即使在後期,他會問:「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11:2)。

當若翰洗者出現在約但河一帶、猶太曠野等地方,宣講了悔改的洗禮並為默西亞作證這段其間(谷1:3,4;路3:3),眾人都以為若翰就是那一位:上主藉依撒意亞預言所許諾和派來請救以色列的默西亞。若翰只承認自己做前驅的使命(依40:3-5),又再三敦勸百姓為那比自己更大更強而有力者準備道路,並以「兄弟立嗣」這法律,向百姓指出他並不是「新娘以色列」的至親,他「連提他的鞋(盧德傳傳統)也不配 」(瑪3:11)或「解他的鞋帶(申命紀傳統)也不配」(路3:16);反之,若翰強調耶穌基督就是:「那份天主對不忠以色列人的愛,是天主仁慈的繩索和愛情的帶子」,主耶穌基督,他才是要來迎娶「新娘以色列」的「新郎」默西亞。

「我連提他的鞋也不配」(11節)。若翰是一個有力的人物,甚至比耶穌更為人認識。耶穌開始傳教生活時,他也不會加入耶穌的行列。耶穌反而有自己的門徒,而若翰會有自己的門徒。即使在若翰死亡和耶穌升天很久之後,若翰的一些門徒還沒有接受基督徒洗禮(宗19:1-7)。四福音的作者謹慎地區分若翰與耶穌,並建立耶穌的首席地位。

「他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11節)。若翰施行悔改的洗禮,這不過是一個開始而已。耶穌將以聖神及火施洗。我們在五旬節看到聖神的恩賜(宗2:38)。瑪竇福音成書的時候,教會經已經歷若翰所表達的事實(宗2章)。基督徒是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受洗(28:19)。教會視自己正確地回應「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8節),並看見目前的敵人的象徵,就是昔日來到若翰那裡但仍依附其亞巴郎連繫的猶太領袖。因為要來臨的審判,其不快的前景將留給猶太人領袖。

「他的簸箕已在他手中」(12節)。簸箕是用來把麥粒拋到空中,風把較輕的糠秕吹走,而較重的麥粒會跌回地下。

「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12節)。糠秕是不能食用的,所以要燒毀。猶太人的經卷包括一些經文,把惡人(或以色列的敵人)比作糠秕(約21:18;詠1:4; 35:5; 83:14;依17:13; 29:5;達2:35;歐13:3)。

「不滅的火」(12節)。在若翰的時代,猶太人在地獄之火這方面意見分歧。大多數人認為惡人會很快被毀滅。只有少數人認為地獄的火是永遠焚燒的;藉著明確表達出地獄最可怖的形象,若翰有力地指出天主的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