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否認復活的撤杜塞人中,有幾個前來問耶穌說:「師傅,梅瑟給我們寫道:如果一個人的哥哥死了,撇下妻子而沒有子嗣, 他的弟弟就應娶他的妻子,給他哥哥立嗣......」(路20:27-40)(11月6日)

聖經:路 20:27-40

釋經

19:28-20:47:在耶路撒冷的辯論

在9:51,耶穌面朝耶路撒冷走去,而在19:28-40,他最後抵達那裡。他哀哭耶路撒冷(19:41-44),潔淨聖殿(19:45-46),並在聖殿裡施教,至於司祭長、經師和人民的領袖則設法要除掉他(19:47-48)。

宗教領袖問耶穌三個問題:

──首先,司祭長、經師和長老問:「請你告訴我們:你憑什麼權柄作這些事?或者是誰給了你這權柄?」(20:2)。

──其次,司祭長和經師(或者他們的奸細──參閱20:20)問:「我們給凱撒納丁稅,可以不可以?」(20:22)。

──最後,在今天的福音課裡,撒杜塞人問:「那麼,在復活的時候,這婦人是他們那一個的妻子?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她為妻」(20:33)。

這些問題都不是誠實地詢問資料,而是企圖把耶穌誘入陷阱,企圖損害他的權威。

第20章結束時,耶穌提出一個有關「他們」的問題──是否針對撒杜塞人或宗教權威,則不很清楚(20:41-44)。耶穌然後譴責經師的驕傲和貪婪(20:45-47)。我們可注意到,不過在幾節之前,經師讚稱耶穌給撒杜塞人的答案(20:39)。這些經師很可能是法利塞人;他們是反對撒杜塞人的。他們稱讚耶穌,不是因為贊成他,而是因為他擊敗他們的對手──撒杜塞人。

這段經文是重要的,因為它再次顯示耶穌明白天主的道路和旨意超越他對手的感覺。此外,這顯示耶穌所主張的復活和來生,在某些細節上,跟現世是不同的。沒有輪迴再生,這生命也不是神智不清……這段經文清楚顯示,這生命是我們致命的時刻,而在這生命之後,我們要向天主交待我們如何度過此生。

27-33節:這婦人是他們那一個的妻子?

「27否認復活(希臘文:anastasin)的撤杜塞人中,有幾個前來問耶穌說:28「師傅,梅瑟給我們寫道:如果一個人的哥哥死了,撇下妻子而沒有子嗣, 他的弟弟就應娶他的妻子,給他哥哥立嗣(希臘文:exanastese,與27節的anastasin)29曾有兄弟七人,第一個娶了妻子,沒有子嗣就死了。30第二個,31及第三個都娶過她為妻。七個人都是如此:沒有留下子嗣就死了。32末後,連那婦人也死了。33那麼,在復活的時候,這婦人是他們那一個的妻子?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她為妻。」

「否認復活的撤杜塞人」(27節)。我們傾向把撒杜塞人和法利塞人合在一起,視為耶穌的敵人,但兩種人是十分不同的:

──撒杜塞人的名字源自司祭匝多克(參閱撒下15ff)。他們是大司祭家族的成員和支持者,往往是富有的,而且在政治上有很好的連繫。他們只接受妥拉為具有權威的經書,給予先知的著作較低的地位,而且拒絕口述傳統。他們拒絕復活的概念,因為這不見於妥拉。他們強調自由意志,而不是決定論。有趣的是,學者認為撒杜塞人不相信天使,但天使卻見於妥拉(創16:7; 21:17; 22:11)。

──法利塞人是較宗教的,而較不政治化。他們同樣接受妥拉和先知書作為權威的經書,而且十分依靠口述傳統來理解經書。他們相信復活,一個沒有在舊約中完全發展、在妥拉中沒有提及的觀念。

在舊約的首部份,人們假設他們會透過自己的子女而繼續活著,即天主給雅各伯應許,他的後裔要多得如地上的灰塵(創28:14)。隨著時間逝去,猶太人民逐漸部份地相信復活,因為他們相信天主會維護那些沒有享受自己善行成果的義人。「復活」一詞沒有在舊約中出現,但這概念的萌芽階段則見於約伯傳19:26;詠16:10; 49:15;依25:8; 26:16-19;達12:2;歐13:14。則37章描述枯骨復生,但其形象是指猶大國而不是個人。復活的概念進一步在次經發展(參閱加下7章)。

我們也應注意,復活(天主在一段時間後,使人從死者中復活)和不死不滅(生命在死後延續)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儘管今天的基督徒時常混淆這兩個概念,復活的概念是以天主的行動為中心,並紮根於基督徒傳統。不死不滅則完全表達於希臘哲學,雖然在聖經仍有暗示(包括本章的38節)。不死不滅是以人性的信理為基礎,復活則以天主性的信理為基礎。

「那麼,在復活的時候,這婦人是他們那一個的妻子?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她為妻」(33節)。娶寡嫂制(申25:5-6)要求,如果一個人的兄弟死了而沒有留下兒子,那人應娶死者的妻子,好使女人懷孕孩子。她所生的長子,應歸亡兄名下,免得他的名由以色列中消滅。這法律亦有利於寡婦,因為沒有丈夫,女人的境況會變壞。

撒杜塞人稱耶穌為師傅,只不過是精心策劃,提出一個偏題,其目的是難住他而不是啟發,企圖使耶穌為難,破壞他作為師傅的權威,並展示復活是不可能的。他們邀請耶穌進入不相信復活的撒杜塞人和相信復活的法利塞人之間的不能取勝的處境,使他要疏遠一半群眾。如果他表示兄弟七人都是那婦人的丈夫,他便會疏遠所有人。人們能想像一個男人有七個妻子,但一個女人不能有七個丈夫。

撒杜塞人在提出問題時使用相關語。在27節,anastasin(復活)是用來識別撒杜塞人。它再次在28節出現,用來形容兄弟的責任(exanastese,養育孩子)。

34-36節:那堪當復活的人

「34耶穌對他們說:「今世之子也娶也嫁;35但那堪得來世,及堪當由死者中復活的人,他們也不娶,也不嫁;36甚至他們也不能再死,因為他們相似天使,他們既是復活之子,也就是天主之子。」

「今世……來世」(34-35節)。耶穌首先強調一個事實,就是撒杜塞人所提出的問題視復活為生合的延續,正如我們知道。他然後概述現世生命(「今世」)與復活生命(「來世」)之間是完全不連續的。為維持「今世」──人在這世界是會死亡──的種族,生殖是必要的。但是,在「來世」時,人好像天使,是不需要生殖的,因為來世不再屈服於死亡。復活生命不僅是世代終結的復活,先前的生命得以復甦,活出它所有完整和延續的關係。

我們理應提出有關復活的問題,但我們不應期望,當我們活於「今世」時,能完全理解它。例如,默示錄採用熟悉的語言(每一座門是由一種珍珠造的;城中的街道是純金的),有助我們預見一些完全超越我們經驗的事物。這樣的語言能幫助我們認識一個我們仍未完全了解的王國的奇妙。企圖向一個附屬現世的人解釋復活生命,就好像企圖向一個天生盲目、從未看見顏色的人解釋紅色一樣。

耶穌評論撒杜塞人的問題時,沒有提出其他需要,例如性和伴侶,是現世婚姻生活所實現的。那分隔人與人之間的障礙,大概會在那沒有罪惡的環境中消失,而對親密的需要會在一個廣泛的關係中得以符合──首要的是與天主的關係。我們再次談及一些超越我們理解或完全明白的能力的事物。

保祿在格前15:35-58討論復活生命。他的語言是充滿詩意的比喻,讓我們窺見我們不能真正看到的事物,並幫助我們稍為理解我們不能真正認識的事物。「播種的是可朽壞的,復活起來的是不可朽壞的;播種的是可羞辱的,復活起來的是光榮的;播種的是軟弱的,復活起來的是強健的;播種的是屬生靈身體,復活起來的是屬神的身體;既有屬生靈的身體,也就有屬神的身體」(15:42-44)。保祿繼續說,復活的生命是一個奧秘(51節),一些只有藉著天主啟示而能夠在現世理解的事物。在兩章前,保祿說:「我們現在是藉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的觀看了。我現在所認識的,只是局部的,那時我就要全認清了,如同我全被認清一樣」(格前13:12)。

37-38節:他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

「37至論死者復活,梅瑟已在荊棘篇中指明了:他稱上主為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及雅各伯的天主。38他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所有的人為他都是生活的。」

「梅瑟已在荊棘篇中指明了」(37節)。撒杜塞人只接納妥拉具有權威,所以耶穌引用出3:6,15來反駁。梅瑟與天主相遇時,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已逝世很久,但天主用現在式來談與他們的關係,好像他們仍活著一樣。

「他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38節)。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活在什麼意義上是生活的?耶穌(和路加)的意思是否他們的『靈魂』與天主一起,即他們是不死不滅的?或者,他是否意謂,雖然他們現時不活著,但在復活的日子活著?他是否意謂,由於天主與聖祖立約,所以復活是必要的?……對於耶穌和路加來說,死者的復活顯然是未來的事情(14:14;宗23:6; 24:15,21)。然而,在某程度上,他們相信聖祖在現時活著。耶穌和路加同時相信死後的有意識的生命(參閱16:19-31; 23:39-43),以及最後的復活日子。

「所有的人為他都是生活的」(38節)。即使聖祖已逝世,但他們沒有錯過天主永恆的目的,也沒有因為他們現世的生命結束,天主較不是他們的天主。天主在盟約關係中祝福這些人,而這關係是仍舊生效的。

至於現時不死不滅對未來復活的二分化,新約清楚強調未來的復活。然而,38節似乎談及死後的生命不等待未來的復活(聖祖已是生活的),而這可應用於眾人。對人死後生活的信念可與對未來復活的信念結合,正如若瑟夫把這觀點歸於法利塞人和自己一樣。

若瑟夫指出,法利塞人認為每個靈魂是不腐朽的,但唯有善人的靈魂轉移到另一個身體,惡人的靈魂則要受永恆的懲罰。……他們的靈魂仍是無瑕的和聽命的,在天上獲得十分神聖的地位,在年代交替時,他們將從那裡寓於身體。他也匯報厄色尼人(Essenes):他們堅持肉身是可朽壞的,而他們的物質並非永久的,但靈魂是不朽的,永遠存在。對不死不滅的信念顯然在猶太思想中佔有地位的,而現時不死不滅對未來復活在某程度上是模糊的。

39-40節:經師的讚揚

「39有幾個經師應聲說:「師傅,你說的好。」40從此,他們再不敢質問他什麼了。」

這兩節經文很適合用來總結本主日福音選讀。它們強調本故事的核心──耶穌的說話具有權威(參閱20:2)。 他們可能是相信復活的法利塞人的經師,但也可能是企圖以首兩個問題來給耶穌設陷阱的經師(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