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那時候,宗徒向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主說:「如果你們有信德,像芥子那樣大,即使你們給這棵桑樹說:你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會服從你們......」(路17:5-10)(10月2日)

聖經:路17:5-10

釋經

1-10節:四篇言論

這些經文組成四篇表面上沒有關連的言論,但路加自然地把它們編織在一起:

──首先,耶穌談論誘惑的問題──「引人跌倒的事」(1-2節)。這可能包括以下的一些事情:嘲弄某人;欺騙他們;所做的行為本身可能是無害的,但導致一個較軟弱的信徒受困擾(參閱格前10:14-33;羅14:1-23);教授異端(宗20:25-31;迦1:6-9;格後11:1-4);自我擴張(斐2:21);迫害信徒(宗9:1-19)。

──第二,耶穌以恩寵來平衡行審判,提出我們應如何與傷害我們的人交往。我們要斥責冒犯者,並且,如果對方悔改的話,我們必須寬恕。寬恕的要求是絕對的,即使他一天七次冒犯,也得寬恕他(3-4節)。較早前,耶穌教導門徒祈禱,「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11:4)。我們時常需要被寬恕,所以,我們需要時常寬恕。

──第三,門徒為符合這些要求,祈求耶穌賜給他們所需的信德。耶穌沒有即時賜給他們信德,反而告訴他們有關信德的力量,即使是很小的信德(5-6節)。

──最後,耶穌講述一個比喻,幫助門徒理解他們高尚的召叫。我們所做的事,不能超過職責的召叫(7-10節)。

5-6節:信德像芥子那樣大

「5宗徒們向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德罷!」6主說:「如果你們有信德像芥子那樣大,即使你們給這棵桑樹(希臘文:sukamino)說:你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會服從你們的。」

1-4節的要求是嚴厲的,所以,門徒懷疑他們能否符合。他們承認信德是天主的恩賜,並請求:「請增加我們的信德罷!」他們能祈求信德;他們能準備自己領受信德,但賜予的是天主。在路加福音裡,只有五次提及過信德(5:20; 7:9,50; 8:25,48)。在每個情況,與其說「信德」是佔有物,倒不如說是意向:信德導向信德的行為……(那麼,門徒要求)「請賜給我們信德」,是相當於「請使我們成為忠信的人」!。

「如果你們有信德像芥子那樣大」(6節)。芥子是最小的種子。耶穌選擇這小小的種子來與龐大的桑樹(sukamino)──以誇張的手法來展示,即使最小的信德亦具有很大的力量。他稍後也引用同樣誇張的語言,形容駱駝穿過針孔(18:25)。耶穌是否建議門徒已具有所需的信德?希臘文基本上有兩種「條件」從語:其一是表達一種相反事實的條件(『如果我是你』),其二是表達一種根據事實的條件(『如果耶穌是我們的主』)。「如果我是你」這例子是相反事實,即我不是你。「如果耶穌是我們的主」這例子是真實的,即耶穌是我們的主。

有些學者認為,耶穌是肯定門徒的信德,但其他人則認為他的說話是斥責門徒缺少信德。在瑪竇福音相似的故事,門徒未能治癒一個患癲癇症的男孩,而耶穌指出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缺少信德(瑪17:20)。由於路加沒有交待門徒的信德的問題,我們應該讓瑪竇為我們解決。這樣,耶穌的說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們有信德像芥子那樣大,但你們還未有……。」然而,時間將到──在復活後──那時,他們便擁有這樣的信德。

瑪竇的版本談及移山,而不是把樹連根拔起。在路加的版本,耶穌談及把桑樹連根拔起,移植到海中去。重要的是,即使是小小的信德,也具有很大的力量。懷有信德的人進入天主的德能,使一切變得可能的──即使移樹(困難),並使它們在鹹水中(不可能的)。不是我們的信德行這些奇事,而是我們信德背後的天主。因此,我們的信德之所以有價值,只是因為天主祝福信德,並賦予信徒能力。

令人好奇的是,耶穌沒有實際上賜予……門徒的要求,……而是回應……僅僅形容大的信德是什麼……。但是,透過他進一步的教導、榜樣,和賜予聖神,他在宗徒身上產生偉大的信德,使人能夠勇敢地宣講福音並愉快地忍受迫害。耶穌將每次輕推門徒一小步──唯有在復活後,他們才有大信德和能力。

那麼,我們如何得到這信德?

──門徒應有信德;信德是天主的恩賜,所以,我們可祈求天主增加我們的信德。祈禱對於發展信德是極其重要的──但是,我們也可在其他事上與天主合作。

──與擁有信德的人連繫能有助建立信德,所以,我們參與崇拜和教會生活是重要的。

──聖經為我們的信德提供知識並加以糾正。沒有聖經的指引,我們傾向相信比天主渺小的事物──金錢、有神恩的人、政府──最終會使我們失望的事物。聖經繼續吸引我們走向天主,好能發展耶穌在此所談及的那種有力的信德。

──隨著我們在信德中行動,我們在信德中成長。天主的每項恩賜都透過行使而增加,對於信德亦然。要小心謹慎:正如普通的步兵的視野太小,未能清楚知楚戰爭的進展,同樣,普通的基督徒的視野也是有限的。

初期的基督徒死在十字架上或在鬥獸場裡,是以信德行動,亦有些人可能覺得天主辜負了他們的信德。現在,我們可看見他們的血不是白流,反而成為教會茁壯成長的肥料。信德意味著即使結果看來是不確定,仍然相信。

7-10節: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

「7你們中間誰有僕人(希臘文:doulon)耕田或放羊,從田地裡回來,即給他說:你快過來坐下吃飯罷!8而不給他說:預備我吃飯,束上腰伺候我,等我吃喝完畢,以後你才吃喝?9僕人(希臘文:me echei charin to doulo)做了吩咐的事,主人豈要向他道謝?10你們也是這樣,既做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

接下去是未受到充份賞識的僕人的比喻。主人有僕人在田間或主人家裡工作。當僕人在田間工作了整天後,主人供給僕人晚餐,這看來是公平的。然而,僕人給主人預備晚飯和清理餐桌。然後,僕人才照顧自己的需要。基於若干原因,這個比喻是難於理解的。首先,看來耶穌是准許奴隸制度的。第二,它看來是不關懷又不公平的。第三,這不是我們的經驗。我們習慣獎勵忠心的僱員,免得他們物色更慷慨的僱主。

然而,這故事沒有稱讚奴隸制度,正如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沒有稱讚搶劫一樣。它純粹引用耶穌時代的普遍情況來說明一項屬靈的真理,即天主無需感激我們度良好的、基督徒的生活。天主的喜愛和祝福是關乎恩寵的事──它們不夠賺取的。這是我們難於掌握但重要的現實。基督徒生活常是困難的,而我們容易覺得天主離棄我們。即使耶穌也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瑪27:46)。但是,我們一旦採納了「這比喻所描述的態度,我們就能面對履行基督徒工作所遇到最嚴重的誘惑。

耶穌塑造他召叫我們的那種僕人-職務。他來到世上,不是在羅馬,而是在巴肋斯坦;不是生在富貴人家,而是以馬槽作為搖籃;不是在一個能夠透過電視而向全世界講話的時代,而是在通訊局限的年代;不是坐在寶座上,而是懸在十字架上。

學者指出這個比喻跟警醒僕人比喻──主人伺候忠信僕人(12:35-40)──之間的相同之處。他認為這個比喻是糾正先前比喻所可能引起的誤解。先前的比喻是以基督再來(parousia)為背景……路22:27及若13:3-5清楚指出,耶穌經已在他們中,他是那位伺候的主人。然而,如果單獨理解這個豐富的比喻,可能導致嚴重錯誤敘述耶穌與門徒的關係的重要層面。同時,他仍是主人,他們也必須記得自己是僕人。因此,路17:7-10的比喻,對於陳述耶穌是主人,而他的僕人必須忠心和服從兩方面是重要的。

「主人豈要向僕人道謝(希臘文:me echei charin to doulo)?」(9節)。在路加福音,charin或charis通常與功德(6:32-34)和寵幸(1:30)有關。那麼,問題是主人是否要感激履行命令的僕人。在比喻中,這問題期待一個完全否定的答案。

比喻的要點不在於天主不賞報服從,而是我們的服從永不會使天主虧欠我們。「我們為了天主而存在,而他不是為了我們存在。對於完全超越我們的那一位而言,他應該得到我們的忠誠和慷慨的服從:這僅僅是滿全一個自然義務而已。因此,我們的救恩總是有賴天主的恩寵。我們每天都需要恩寵。如果我們在審判日站在天主面前,要求按照正義而非恩寵來受審判的話,我們是極之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