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里亞......」(谷8:27-38)(9月12日)
聖經:谷 8:27-38
釋經
27-38節:概述
這篇經文置於耶穌在貝特賽達治好瞎子(8:22-26)和耶里哥另一個瞎子巴爾提買(10:46-52)的兩個故事之間。期間,耶穌正在與門徒搏鬥,因為他們好像瞎子,看不見他所教導的真理。他問:「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8:18)。「你們還不瞭解嗎?」(8:21)。伯多祿宣認耶穌是默西亞時(29節),顯示出他瞥見真理,但接著的章節將顯示他的遠見被先前對默西亞的理解所扭曲。
在31-33節,耶穌向門徒講話。在34-38節,他召集群眾跟門徒一起聆聽做門徒應有的條件。這是耶穌三次預告他受苦和死亡(也參閱9:31及10:33-34)的第一次。在這三次場合中,門徒表現出他們缺乏理解,而耶穌的回應是闡述有關門徒身份的教導。這篇經文的意義在於其吊詭之處。藉著發現耶穌是誰,我認識我自己是誰。自我實現的方法,就是棄絕自我。
27-30節:你是默西亞
「27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去;在路(希臘文:te hodo)上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28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些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29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希臘文:Christos)。」30耶穌就嚴禁他們,不要向任何人談及他。
「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去」(27a節)。耶穌最近在貝特賽達(8:22-26),一個位於加里肋亞海北岸的城鎮。他現在前往斐理伯凱撒雅附近的村莊,位於更北面(四十公里),即赫爾孟山山腳下。這是耶穌前往最北的旅程,也是他的傳教生活的重要轉捩點。他一直在頗為友善的地方──加里肋亞──工作,治病和教訓。他現在將開始朝著南方往耶路撒冷,即他遭到反對的中心,也是他將要死亡的地方。
對於馬爾谷福音來說,「道路」(te hodo)一詞是重要的。洗者若翰來預備上主的道路(hodon, 1:2),而馬爾谷9:33; 10:17和10:32,52等經文中採用hodo一詞來提醒我們,耶穌與他的門徒正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而他將在那裡被釘十字架。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作為耶穌展開如此重要的旅程的地方,似乎是奇怪的。這地方以凱撒命名,而以供供奉牧羊神潘(Pan)的廟宇聞名,所以,此地的根子是較為希臘化和羅馬化,多於猶太化。
「人們說我是誰?」(27c節)。這個城市原先稱為帕尼雅斯,以希臘的牧羊神潘而得名;其後稱為凱撒勒雅,為表揚凱撒奧古斯都。他們在潘神廟不遠的地方建立凱撒的神廟。那麼,他們把該處改稱為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來表揚當地的統治者、大黑落德的兒子斐理伯,並區分另一個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凱撒勒雅。正是在這裡,在大自然的力量和把皇帝神化的相互影響的情況下,基督問他的問徒:人們說我是誰?。
「洗者若翰……厄里亞……先知中的一位」(27-28節)。較早前,當耶穌行奇蹟的時候,人們已推測他的身份,並得出這三個相同的可能性,連次序也是相同的(6:14-15)。人們認為耶穌不是默西亞,而一位偉大的人物,就好像他們歷史中的其中一位偉人。他們對於默西亞有自己一套的看法,但耶穌並不符合這種性格。他們以為默西亞就是達味的繼承人,驅逐羅馬軍,重建以色列的光榮,開創黃金時代。為達致這些目標,他們期望默西亞利用傳統的力量,即透過軍事或經濟來控制人民。他們期望默西亞是超人,除了擁有更大的力量外,跟其他人沒有分別。耶穌重新闡釋力量,就是透過愛而吸引眾人來到他那裡。他的愛將表達於自我否認和背負十字架。
「你們說我是誰?」在希臘文,「你」一詞是含有強調的意義。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希臘文:Christos)」(29節)。馬爾谷在福音的開端說:「天主子耶穌基督(希臘文:Christos)福音的開始」(1:1),因而確立了耶穌是基督又是天主子。
──在8:29,耶穌「在路上」的時候,伯多祿重申耶穌是基督。在1:1,Christos翻譯成基督,而在8:29翻譯成默西亞。兩節經文似乎較適宜採用基督一詞,好能保持馬爾谷福音的平行結構的運用。默西亞是希伯來文mashiach的音譯,意思是「受傅者」。猶太人為三種人傅油,即司祭、先知和君王。耶穌就是司祭、先知和君王。
──在耶穌受死前不久,大司祭將問道:「你是默西亞,那應受讚頌者的兒子嗎?」耶穌說:「我是。」
──在15:39,即耶穌旅程的結尾,百夫長將重申耶穌是天主子。
「耶穌就嚴禁他們,不要向任何人談及他」(30節)。瑪竇加插耶穌為這個宣認而祝福伯多祿的敘述(瑪16:17-19),但馬爾谷或路加(9:18-22)則沒有。耶穌吩咐門徒不要向任何人提及他。伯多祿相信耶穌是默西亞,但是,在復活之前,他仍不明白耶穌如何重新闡釋默西亞的角色。唯有到那時候,門徒才能適當地宣講。公開宣認……的時間將在14:61-62出現,但現在是不適合的。當那時候來臨,公開秘密的將不是門徒,而是耶穌自己。
31-33節:他開始教訓他們
「31耶穌便開始教訓他們:人子必須(希臘文:dei)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32耶穌明明說了這話。伯多祿便拉他到一邊,開始諫責他。33耶穌卻轉過身來,注視著自己的門徒,責斥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希臘文:opiso mou)!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耶穌便開始教訓他們」(31a節)這句話標誌著一種轉變。直至目前為止,馬爾谷福音一直確立耶穌的能力和權威。耶穌本來在加里肋亞經驗到成功的日子,但他現在不讓門徒去那裡,反而面向耶路撒冷,即他將要死亡的地方。他既然踏入其傳教生活的新階段,就必須開始教訓門徒將要期待什麼。
「人子必須受許多苦」(31b節)。耶穌稱自己為人子,而不是基督或默西亞,即伯多祿在29節所宣認的。人子這稱銜比默西亞(Christos)的稱銜較為中性。猶太人期望默西亞好像達味一樣,是偉大的君王和軍事領袖,但對人卻有這樣的期望。與其強調耶穌的人性……反而按達尼爾先知書7章的意義來看,人子一詞暗示他光榮的、從天而來的、超性的本性,甚至天主性。「較富有經驗的讀者會知道,達尼爾先知書裡面的人物就是受苦以色列的正直是相同的……天主應許不把他們遺棄他們,把他們交給壓迫者的邪惡。他們將證明是清白的。
儘管猶太人期待凱旋的默西亞,但依52:13-53:12提及受苦僕人「必要受尊榮,必要被舉揚」(52:13)──「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53:3)──「他被刺透,是因了我們的悖逆;他被打傷,是因了我們的罪惡」(53:5)──「他從活人的地上被剪除,受難至死,是為了我人民的罪過。人們仍把他與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惡的人同葬」(53:8-9;也參閱詠22; 69及匝9-14)。
「人子必須(希臘文:dei)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31節)。Dei(必須)這個字經常在福音裡出現,尤其以這樣的方式出現。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天主的命令語,因為耶穌受苦、死亡和復活正是天主的旨意。長老、司祭長和經師這三種人組成公議會,即猶太人的管治機關。將要把人子釘十字架的,不是最差的人,而是最優秀的人……世上最精通法律的人──猶太人公議會和principia iuris Romanroum──將要下令拘捕他,審訊他和處死他。
「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31節)。耶穌預言自己的死亡,但仍未揭示會被釘十字架。我們聽到「被殺害」這句話時,都會傾向不再聽下去,因為死亡通常意味著故事的終結,但我們不可過早停止聆聽。耶穌死亡的惡耗將要被他復活的喜訊戰勝。
耶穌的許多教訓都以比喻或故事來表達,即隱藏又揭示。不過,耶穌在此「明明說了這話」(32節)。耶穌既然講得那麼清楚,我們懷疑為什麼門徒未能明白。當然,原因是耶穌的教訓違背了他們所信相的一切。不論對方講的是什麼,人們往往只聽到他們想聽的東西。
此外,門徒為了跟隨耶穌而作出很大的犧牲,他們於是開始想得到好的回報。耶穌行了一個奇蹟又一個奇蹟,而且群眾的反應也很好。門徒看見前面有很大的可能性,因此不能接受任何相反的事情發生。我們也不應過份挑剔他們拒絕接耶穌關於受苦和死亡的言論。對他們來說,耶穌好像不如意,需要一點鼓勵。即使在今天,我們一輩子已知道故事的結局如何,但們仍選擇一個應許成功的福音。十字架總是難於說服的。
「伯多祿便拉他到一邊,開始諫責他」(32b節)。我們要留意伯多祿諫責耶穌是魯莽的。他剛才承認耶穌是默西亞,但現在卻諫責他。連默西亞也諫責,他是多麼膽大!當耶穌未能符合我們的期望,未能按我們所期待的回應我們的祈禱時,我們也受誘惑要諫責耶穌。伯多祿便「拉他」到一邊,「開始諫責他」。這兩句話表達優越和權威……但問題是,誰在主管……耶穌不會被人以神氣十足的樣子對待。請注意「開始教訓」(31節)和「開始諫責」(32節)的相似之處。
「退到我後面去(希臘文:opiso mou)」(33節)。耶穌首次見伯多祿時,說:「來跟隨我(Deute opiso mou)」。伯多祿一直跟隨耶穌,儘管是不完美的,但他諫責耶穌,就是要走到耶穌前面。耶穌命令他恢復作為門徒的地位,是要跟隨,而不是領導。
「撒殫,退到我後面去!」(33a節)。耶穌指伯多祿是撒旦。馬爾谷福音只是輕描淡寫耶穌在曠野受誘惑的經過(1:12-13)。有些學者認為,這次伯多祿與耶穌之間的衝突,正是馬爾谷福音中耶穌受誘惑的故事……馬爾谷以如此敘述這個故事,好使我們會認出,耶穌一生最持久的誘惑,就是拒絕十字架,利用他的神恩來聚集足夠的政治勢力,好能成為群眾想他成的人物。看來耶穌覺得伯多祿的誘惑甚至比先前撒旦的誘惑更加危險,因為伯多祿是門徒,也是朋友,而非敵人;他是懷著善意的人,而非邪惡的化身。相比敵對的聲音,我們更傾向被友善的聲音說服。
要注意故事的發展峰迴路轉。首先,伯多祿不顧一切,並且得到正確的回應。得到正確回應的感覺是多麼美好!然後,耶穌稱他為撒旦。剎那間,伯多祿由優秀學生變成笨蛋。我們可想像,他必然感到非常混亂。耶穌的回應清楚表示,門徒要在耶穌後面。他們要跟隨,而不是帶領。
「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33b節)。可是,伯多祿卻有十分不同的看法;他相信自己所想的是天主的事,耶穌卻提出人的事。問題是,究竟是耶穌抑或伯多祿知道什麼是「人的事」,什麼是「天主的事」?看一看格前1:18-25,是很有幫助的……十字架看來是愚妄的,但按照天主的標準,它卻是智慧。有些學者認為,伯多祿是馬爾谷福音中故事的來源之一。那麼,伯多祿可能提出這個關於他自己的負面故事。
34-38節: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
「34他遂召集群眾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35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36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37人還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38誰若在這淫亂和罪惡的世代中,以我和我的話為恥,將來人子在他父的光榮中,同諸聖天使降來時,也要以他為恥。」
「他遂召集群眾和門徒來」(34a節)。耶穌一直對門徒講話,但現在他召集群眾加入門徒的行列,教訓他們認識門徒的身份。耶穌召集群眾,這顯示出追隨他的條件適用於所有信徒,而不只是為門徒。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34b節)。做門徒的條件包括棄絕自己和背負十字架。在馬爾谷福音成文的時代,基督徒確實背著十字架,也失去他們的性命。耶穌的這番話很直接地講出他們的處境,並提出一個偉大的許諾。「門徒這條路的終點不是釘十字架,而是復活……谷8:34-38最終不是關於喪失性命、賠上世界、坦然地加入人子的被拒絕。它最終是關於拯救性命,獲得性命,並看到天國。
我們可以運動作為類比。比賽的得勝,不但在於比賽場上,也在於練習場上。在比賽日經驗光榮,運動員必須首先在練習場上把自己推向極限。身體的狀態是痛苦的,練習基本上是令人勞累的,但他們的目標既不是痛苦或沉悶,而是勝利。因此,這在於精神的領域。屬靈的門徒產生屬靈的勝利。教會常常受到誘惑,為了吸引更多人而提出較輕易的門徒條件。然而,軟弱的召叫往往產生軟弱的門徒。聖教會可能因掩飾門徒的真正意義而贏得人心。但在得到他們之後,也不能應付他們。
為耶穌而喪失性命這挑戰,似乎與現代的價值觀互相衝突。如何保存性命是主要的研究。現代醫學、正確的飲食習慣,和運動,都有助延長我們的性命。化妝品與整容手術保存我們的外表。甚至在我們死後,殯儀館的人員也繼續這個工作。我們很難聽到耶穌呼籲我們為了他的緣故而喪失性命。
當這福音最初成文的時候,基督徒確實面臨為了信仰而喪失性命的危險。他們受誘惑,為了救自己的性命而否認耶穌。對於今天許多基督徒來說,這仍是千真萬確的。今天仍有基督徒受到迫害。在二十世紀,基督徒為信仰而死的人數比第一世紀的更多。有很多國家經常迫害基督徒,中國、北韓、老撾、越南、印尼、東帝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埃及、蘇丹、伊朗、沙地阿拉伯,和古巴等,不過是其中的少數。我們雖然沒有面臨殉道,但會眾需要謹記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支持和為這些基督徒的兄弟姊妹祈禱,盡可能減輕他們的痛苦。基督祝福基督徒殉道者,因此,我們沒有任何藉口來冷漠對待我們基督徒兄弟姊妹的殉道。
相比之下,我們大多數人所面對的挑戰是瑣碎的。工作地方對於基督徒見證是格格不入的。教練安排在主日早上舉行比賽,迫使年輕人在運動和耶穌兩者之間作出抉擇。人們把基督徒標籤為狂熱份子,認為他們盲從附和那些與普遍文化對立的信念。這些都是嚴重和痛苦的問題,但仍遠遠比不上基督徒由始至今在世界各地所忍受的迫害。由於我們的挑戰生死攸關的問題,我們受誘惑覺得它們並不重要。如必要的話,我們會願意為基督而死,但覺得更難於每日為基督而生活。這裡提醒我們,大多數基督徒從沒有被召要擺出一副偉大的姿態,而是被召花一點時間付出做門徒的代價。這看來並沒有好像殉道那麼光榮,但我們在需要時願意付出一點時間,比我們在不需要時願意死亡更為重要。
耶穌提出做門徒的三重標準:我們要(1)棄絕自己;(2)背著我們的十字架和(3)跟隨耶穌。
耶穌沒有叫我們否認自己的價值。我們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而受造,又怎能沒有價值呢?他也沒有叫我們否定歡樂。苦修者也可能是最自我中心的人。棄絕自我……不是令自己成為天國的目標,而是途徑。這是為了基督的緣故,為了把自己放於他的目標的緣故而控制喧嚷的自我。把在基督身上的人取代自我,作為情感的對象。天主的旨意將在自我意志之前。
「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而賠上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人還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35-37節)比賽是為了眾人最大的獎品──生命本身──永生──有意義的生命──在天父親臨中的生命。當涉及信仰時,沒有無風險的策略,沒有安全而有利益的避難所。人們談論「信德的跳躍」,因為在某些情況下,要放棄傳統形式的安全,並躍進黑暗裡,但相信耶穌會幫助我們安全著陸。曾有一位傳教士,在嘗試向歐卡印第安人傳教時遭殺害。他在生前曾說過:「凡給予他不能保存的,為獲得他不能失去的,這人並不愚蠢。」
「誰若在這淫亂和罪惡的世代中,以我和我的話為恥,將來人子在他父的光榮中,同諸聖天使降來時,也要以他為恥。」(38節)。在第一世紀,以耶穌和他的話為恥,所指的尤其是在迫害時期中否認他。這是審判的景象,我們最終要有賴耶穌的助佑。在聖經的別處,耶穌被描繪(若一2:1)為我們的護慰者(希臘文:parakleton)。護慰者(聖神也稱為護慰者:若14:16,26; 15:26)是協助者,是維護者。辯方律師是某種護慰者,而在此那是適宜的形象。在審判日,我們需要基督作我們的護慰者。
由於我們生活在「淫亂和罪惡的世代中」(38節),我們不能期望在宣講信仰時得到別人的讚揚,反而要期待別人的反對。一個淫亂和罪惡的世代不能服從真理。我們應預料到世界會把真理扭曲得好像謊言一樣,並殘忍地對待說真理的人。我們生活在這些人當中,常常受誘惑要抑制為基督作見證,以避免爭論和逃避迫害。
不過,耶穌警告,在審判日,他將以那些曾經以他為恥的人為恥;那人未能作他的辯護者,抑制自己的見證。耶穌警告,他不會為那人而「在那裡」,不會作他的辯護者,留下那人毫無防衛。
耶穌也暗示另一個境況,他將「在那裡」,為那曾經為他說話的人說話,即他要充作我們的辯護者。瑪竇和路加清楚描述,「凡在人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瑪10:32;參閱路12:8)。耶穌在38節的目的,並非要確立遺棄我們的條件,而是告訴我們,如何獲得他的支持並避免賠上自己的靈魂(3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