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五主日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凡在我身上不結果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凡結果實的,他就清理,使他結更多果實......」(若15:1-8)(5月2日)

聖經:若 15:1-8

釋經

1-3節:我是真葡萄樹

「1我是(希臘文:ego eimi)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 2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希臘文:airei);凡結實的,他就清理(希臘文:kathairei),使他結更多的果實;3你們因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已是清潔(希臘文:kathairoi)的了。」

我是(希臘文:ego eimi)真葡萄樹」(1a)。在若望福音,耶穌一些場合用「我是」(希臘文:ego eimi)比喻:「我是生命的食糧」(6:35)──「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6:51)──「我是世界的光」(8:12)──「我是羊的門」(10:7)──「我是善牧」(10:11)──「我是復活和生命」(10:25)──「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14:6)。

這個「我是」的語言,使人想起梅瑟在焚燒的荊棘叢中與天主相遇;天主向梅瑟說「我是自有者」,告訴梅瑟:「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出3:14)。換句話說,「我是」就是天主,而藉著這些「我是」的比喻,耶穌就是天主。這配合本福音的序言:「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1:1)。

這是若望福音中最後的一個「我是」的比喻。正如其他「我是」比喻(食糧、光、門、善牧等),葡萄樹的比喻是使人安心的、安慰的。對於一個遊牧民族來說,葡萄園是安定的自然象徵,稱某處地方為家。

當耶穌稱自己為真葡萄樹時,他暗示有假葡萄樹。上文所引述的舊約章節,清楚指出以色列曾是假葡萄樹。

「我父是園丁」(1b)。這使人想起父是優越的,但也使人想起一種密切的相互關係。葡萄樹需要園丁的照料和灌溉,而園丁也依賴葡萄樹的生產。各自給予對方生命,也從對方取生命。我們不可誇張父與子之間的相互關係。耶穌說:「我與父原是一體」(10:30)。

父/園丁要做兩件事來增加葡萄樹的生產力。首先,「凡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其次,「凡結實的,他就清理,使他結更多的果實」(2節)。我們要注意,不管枝條有沒有生產,園丁都是揮動利刀。如果枝條不結果實,他便剪掉;但是,如果葡萄樹結實,園丁也要清理,好能增加生產力。

致希伯來人書的作者這樣解釋:「因為上主懲戒他所愛的,鞭打他所接管的每個兒子」(希12:6)。他繼續說:「固然各種懲戒,在當時似乎不是樂事,而是苦事;可是,以後卻給那些這樣受訓練的人,結出義德的和平果實」(12:11)。父母的懲戒和園丁的清理是痛苦的,但是有益的。我們應該謹記,生命包含痛苦,而本段經文給我們保證,我們的痛苦不一定是天主不悅的標記。相反地,痛苦可能是天主仍塑造我們的標記──塑造我們的生命──幫助我們成為最好的。

耶穌進一步安慰他的門徒:「你們因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已是清潔的了」(3節)。耶穌在逾越節晚餐上、給門徒洗腳的時候,說:「沐浴過的人,已全身清潔,只需洗腳就夠了。你們原是潔淨的,但不都是」(13:10),即除了猶達斯,即要出賣他的那一位(13:11)。現在,他再次宣告他們是清潔的。門徒已經聽見、相信和服從耶穌的話,儘管他們甚至未完全明白。當我們相信和服從耶穌的話,他的話具有清潔的能力。我們與基督的關係越密切,我們越是「清潔的了」,我們需要較少的清理。

2-3節中的雙關語只出現在希臘文。園丁「2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airei);凡結實的,他就清理(kathairei),使他結更多的果實;3你們因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已是清潔(kathairoi)的了。」看來作者在選用這些字時,謹記了它們的文學價值。

4-8節: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

「4你們住(希臘文:meinate)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 5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作。6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 7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罷!必給你們成就。8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

你們住(meinate,源自meno)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4a)。Meno這動詞有不同形式(包括等義的名詞),在若望福音的一些章節中出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形容一個重要的關係或屬靈狀況:

──若翰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emainen)在他身上」(1:32)。

──耶穌責備猶太人的宗教領袖,說:「你們也沒有把他的話存留(menonta)在心中,因為你們不相信他所派遣的那位」(5:38)。

──耶穌說:「我身為光明,來到了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meine)在黑暗中」(12:46)。

──耶穌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monai)。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14:2)

──耶穌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14:23)。

在15:4-7,耶穌清楚表示,我們與他的關係──我們住在他內──是結實和命運的關鍵。基督徒透過與基督的關係找到力量和目的。當軟弱的人接枝到基督這葡萄樹的時候,他就成了堅強的;當堅強的人脫離基督這葡萄樹,他就成了脆弱的。

「我也住在你們內」(4a)。這些話也是向教會說的,如果沒有內在的基督,教會的團體生活和社會公義的職務也不過變成投在火裡的枝條。「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4b)。只要我們在他的臨在當中,他的力量變成為我們的力量。只要我們離開他,我們的力量便開始流失。

「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4b)。住在耶穌之內,這使枝條能夠結實。什麼果實?

──耶穌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13:34; 15:12),所以,其中一種果實,必然是愛。

──耶穌召叫我們遵守他的命令(10節),所以,聽命必然是其中一種果實。

──耶穌應許喜樂(11節),所以喜樂必定是其中一種果實。

──但是,果實也許不只是本章所揭示的。保祿提及聖神的果實──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住在耶穌內,當然必定結出這樣的果實。

然而,真正的結實是源自我們與耶穌的持久關係,以及耶穌應許的聖神(26節)。然後,我們的果實將是我們所接受的,而且為每個門徒所特有的。結實的本質沒有清楚說明;它展現信仰的生命力,根據9-17節,首先是互愛所屬於的。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作」(5節)。當我們不與耶穌連繫,我們不僅變得平庸,而是絕對無能的。我們的工作和見證的價值不僅減少,而且變得完全毫無價值。當我們不與耶穌連在一起,我們在靈性上不能再運作,正如我們與呼吸的空氣隔絕,我們的身體也不能運作。不與耶穌連在一起,就是與生命的泉源隔絕。我們不與耶穌連在一起,便完全依靠自己的資源,其結果是完全結不出果實,或者陷於野生,不再被他的話塑造,或者陷於激進主義或理想主義,既不是出自他,也不是指向他。

「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6節)。這重複耶穌的綿羊和山羊的審判的比喻的語調。離開基督,便沒有美善或生命。

「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希臘文:rhemata)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罷!必給你們成就」(7節)。這裡的「話」(複數)是rhemata;第3節的「話」(單數)是logos。Logos是耶穌的全部教訓;rhemata是組成教訓的個別話語。他本身是他的一切教訓的活生生的體現。

第7節聽起來好像山中聖訓中的「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但第7節確立一個重要的條件。唯有當人住在基督之內,他才可期望接受他所求的一切。唯有當我們與力量的根源連繫,我們才有偉大的力量。這樣的連繫形成我們的請求。如果我們住在基督內,而他的話也存在我們內,那麼,我們的請求將符合他的意願。耶穌說,「你們願意什麼,求罷!」但是,住在基督內的人,不會祈求沒有意義的或邪惡的東西。當我們住在基督內,我們的心靈便會集中在基督所關注的事物,而我們的祈禱會越來越相似他的祈禱。

第8節聽起來是令人莫明其妙的。耶穌說,「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但是,他說話的對象經已是他的門徒。為什麼他提到他們要「成為」他的門徒?也許其答案是:我們的門徒身份往往是不完美的,而我們要不斷學習。我們的果實將有助我們成長。在聖德方面的成長是光榮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