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那時候,耶穌用比喻對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說:「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他打發僕人,去召叫被請的人,來赴婚宴......」(瑪22:1-14)(10月11日)

聖經:瑪 22:1-14

釋經

1-10節:婚宴的比喻

「1耶穌又開口用比喻對他們說:2「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3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婚宴,他們卻不願意來。4又派其他的僕人去,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看,我已經預備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罷!5他們卻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裡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6其餘的竟拿住他的僕人,淩辱後殺死了。7國王於是動了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的兇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8然後對僕人說:婚宴已經齊備了,但是被請的人都不配。9如今你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召集了來,婚宴上就滿了坐席的人。」

這寓言的代號如下:

──國王是天主。

──兒子(2節)是耶穌。

──被請的客人(3節)是以色列民。

──首批僕人(3節)是先知。

──第二及第三批僕人(4,8節)是基督徒傳教士。

──被焚毀的城市(7節)是耶路撒冷。

──壞人好人(10節)是教會的成員,包括正義的和不義的人。

──婚宴禮服(11-12節)是正義。

這個比喻跟先前的惡園戶的比喻(21:33-41)之間,有一些相似之處。在兩個比喻中,天主的人物(家主/國王)提供一些美好的東西(葡萄園/婚宴)。他然後打發僕人去傳遞一個訊息(收果子/參加婚宴),而人民(園戶/被邀的人)虐待並殺害僕人(猶太人先知/基督徒福傳者)。天主的人物堅持打發其他僕人,但他們也繼續遭到虐待。於是,天主的人物懲罰原來的受益人,把利益(葡萄園/婚宴)轉給其他人。天主人物的兒子以不同的方式出現於兩個比喻中。

路加的版本(14:15-24)較為簡單直接,沒有暴力和複雜的情節,而這些情節正是瑪竇的比喻的特色。

這顯然不只是一個國王與婚宴的故事。這是救恩史的故事,其中天主派遣先知和基督徒傳訊者,有些被拒絕,另有些獲接納。

「耶穌又開口用比喻對他們說」(1節)。「他們」是指司祭長和法利塞人(21:45)。

「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2節)。婚宴(2節)比喻我們將在天國與基督同享的默西亞宴席(依25:6-8)。

「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婚宴」(3節)。「福音……總是以天主為了我們利益的行動作開始。我們不是第一;沒有採取主動;我們不是事物的中心……天主,而且唯有天主,才可準備這個婚宴。

婚宴一旦準備好,主人發出第二個通知。我們可以假設較早前已發出第一次邀請,而這是第二次通知。時候已到。

「他們卻不願意來」(3節)。客人未能前來參加婚宴,不但導致浪費食物,也使主人家丟臉。在最後一刻才拒絕參加宴會,為任何文化都是不禮貌的。在中東地區,此舉被視為對主人的公開侮辱。

被邀的賓客沒有提出任何理由,只是純粹拒絕邀請。接受一個將要舉行的晚宴的邀請是一回事──原則上接納邀請。無論如何,這樣的接納沒有給他們帶來不便,而且獲得邀請也是榮譽。但是,現在要放下工作,更衣,前往宴會,卻是截然不同的事。現在,邀請要求行動,他們只看到其中的不便。

「又派其他的僕人去,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看,我已經預備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罷」(4節)。國王透過動人的呼籲,希望說服被邀的人來參加婚宴。這個情節是誇張的。在現實,國王不會嘗試說服人們參加他的宴會,卻懲罰那些拒絕前來的人。然而,這是一個有關天主的恩寵的故事,所以手法可以是誇張的。

「他們卻不理」(5節)。不理會國王的邀請,此舉是侮辱國王,會招致麻煩。受侮辱的國王必定懲罰犯冒他的人。

「有的往自己的田裡去了」(5節)。使他們分心的,不是壞事,而是好事。他們的問題不是飲酒或嫖妓,而是日常生活。誘惑時常用有益健康的外衣來掩飾。事實上,我們花時間在那些我們認為是重要的事。天主想成為首位(6:33)。

「其餘的竟拿住他的僕人,淩辱後殺死了」(6節)。這使人想起先知──天主的傳訊者──時常被以色列民殺害(列上19:10,14;編下24:18-22; 36:15-16;宗7:51-53;瑪5:12; 23:29-39)。有些被邀的人不理會國王的邀請,這已經是很壞的事。「其餘的」甚至作出暴力的叛亂。

「國王於是動了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的兇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7節)。瑪竇是在耶路撒冷於公元70年被毀後撰寫福音的,說明這次毀滅是天主對以色列民的審判。法利塞人陳腐的宗教與撒杜塞人陳腐的世故並非無害。

國王打發第三批僕人,吩咐他們,「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9節)。另一個選擇,就是沒有賓客──空無一人的宴會廳──沒有舞蹈──沒有慶祝。國王藉懲罰那些拒絕邀請的人來補償部份榮譽,但是,除非他能夠以快樂的婚宴來介絕新郎和新娘,他的名譽仍是危險的。這要求賓客,且要很多賓客。如果國王不能以高尚的人來坐滿禮堂,他會以「每個人」──凡是前來的人──來坐滿。

「凡是……」包括外邦人。在本福音,從起初已有多處暗示邀請將超越以色列。耶穌的族譜包括客納罕人辣哈布,以及摩阿布人盧德。瑪竇然後談及賢士從東方來朝拜聖嬰(瑪2:1-12)。本福音亦以耶穌的任命──「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28:19)。期間,瑪竇包括這一系列比喻──二子的比喻(21:28-32)──惡園戶的比喻(21:33-41)──婚宴與婚宴禮服的比喻(22:1-14)──都揭示以色列的不忠,以及把邀請及於外邦人。

然而,瑪竇不認為基督徒團體……自動取代以色列作為天主的子民──因為對於以色列及猶太人基督徒團體而言,做真正門徒的準則都是相同的。保祿提出那一點,當他問,「莫非天主擯棄了自己的人民嗎?」──並回答,「斷然不是!」(羅11:1)。他談及猶太人,說:「照召選來說,由於他們祖先的緣故,他們仍是可愛的,因為天主的恩賜和召選是決不會撤回的」(羅11:28-29)。

僕人把「壞人好人,都召集了來,婚宴上就滿了坐席的人」(10節)。「壞人好人」反映瑪竇時代的教會,正是面對一些基督徒的問題,就是他們未能在生活中見證自己與基督的關係。瑪竇也在莠子的比喻(13:24-30,36-43)和撒網的比喻(13:47-50)中處理教會內的罪人的問題。瑪竇關注忠信的基督徒的生活,也見於他記錄耶穌所講的話:

──「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賽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5:20)。

──「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入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7:21)。

──「為此,我對你們說: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21:43)。

「耶穌用(這個)比喻來解釋他為什麼走到罪人和不虔敬的人那裡。瑪竇的教會仍是以猶太人為人,但有越來越多外邦人加入。所以,這為瑪竇的教會是重要的。

會堂並不歡迎罪人與無信仰的人。事實上,身體或精神上有殘障的人也被拒絕會堂之外。教會發現熱心的聽眾,但他們在別處並不受歡迎。其結果是很多教會成員是那些被視為不理想的同伴。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是粗魯的或沒教養的。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的行為完全不肖似基督。瑪竇對於這些「有罪的」人出現在教會而感到煩惱,這事實可見於本福音一些地方。

這個比喻以故事的形式,概述天主與猶太人和教會的關係。它提醒我們,天主邀請我們參加喜樂的宴席,那麼,如果我們拒絕邀請,便會錯過這份喜樂。比喻承認教會充滿好人與壞人。它暗示一個警告:天主要嚴厲懲罰那些拒絕邀請的人。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我們拒絕做真門徒的邀請,天主亦會採取同樣的行動。

11-14節:婚宴禮服的比喻

「11國王進來巡視坐席客人,看見在那裏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12便對他說:朋友,你怎麼到這裏來,不穿婚宴禮服?那人默默無語。13國王遂對僕人說:你們捆起他的手和腳來,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14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

「國王進來巡視坐席客人,看見在那裏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11節)。未能穿著禮服的情況並不普遍。其他客人顯然是穿了禮服,而這人是沒有穿著得體。

「朋友,你怎麼到這裏來,不穿婚宴禮服?」(12節)。在本福音,耶穌曾三次使用「朋友」一詞(20:13; 22:12; 26:50)。每一次都是諷刺的轉折;耶穌沒有用「朋友」來稱呼真正的朋友。那些傾向於沉迷於恩寵,把聖化跟成義分割,可能因國王的問題而感到震驚。

那麼,賓客可在哪裡得到禮服?耶穌沒有告訴我們。也許賓客有時間來準備。也許主人提供禮服?無論理由是什麼,其他客人顯然恰當地回應,但這個客人卻沒有。國王顯然認為這錯誤是嚴重和故意的冒犯。考慮到國王代表天主,我們也可以肯定,他的審判是真實的。這個人好像國王邀請的首批客人一樣,都是以侮辱來回應恩寵。

在基督徒的語境下,婚宴禮服有什麼意義?耶穌沒有告訴我們,但可參考10節的「壞人好人」,以及瑪竇所關注的義行(參閱10節),婚宴禮服相等於義行(也參閱默19:8:這細麻衣就是聖徒們的義行」)。

這樣,問題看來就是聖化──藉著聖神的德能使聖德日益增長──義德──門徒的生活。「正如新約中其他有關衣服的比喻,這禮服也代表在領洗時穿上基督(4:24;哥3:10),屬於天國的人應該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哥3:12)。門是開著的,可是門的開著,並不是為讓罪人依然故我,卻為要使他成為聖人。這比喻警告我們,天主不再接納不義的人的叛逆,正如他不會接納拒絕邀請的人的叛逆。

「你們捆起他的手和腳來,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13節)。本福音有幾處地方提及可怕末世懲罰,其特質是哀號和切齒。這都是耶穌告訴我們的(13:42,50; 24:51; 25:30)。

「因為被召(希臘文:kletoi)的人多,被選(希臘文:eklektoi)的人少(希臘文:oligoi)」(14節)。Eklektoi……一字在瑪竇福音和保祿書信中的意義是相反的;在保祿的書信,這個字是用來肯定救恩……保祿指示基督徒要度相被選者「相稱」的生活,但瑪竇吩咐他們生活的方式要確他們最終列於被選的人當中。

「被選的人少」(14節)。「少」在此很可能……理解為具有閃語的含意,即「比……更少」──或者「比全部為少」。這節經文「不應被視為預測得救與受罰的人的比例。其目的並非使基督徒受驚,以為統計的結果是針對他們,而是鼓勵他們勉力度基督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