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裡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群眾,集合到他面前。耶穌只好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耶穌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瑪13:1-9)(7月12日)

聖經:瑪 13:1-9

釋經

1-2節:許多群眾集合到他跟前

「1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裡出來,坐在海邊上,2有許多群眾集合到他跟前,他只得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

經文所提及的海邊,沒有說明是那個地方,部份是因為瑪竇沒有過於關注地理細節,部份是因為加里肋亞海在耶穌的傳教生活擔當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是不言而喻的。有許多群眾集合,但這語境並不說明他們與耶穌的關係。耶穌上了船,這是向群眾講話的好地方,是老師的傳統姿勢。

3-9節: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3他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5有的落在石頭地裡,那裡沒有多少土壤,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發了芽;6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8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有耳的,聽罷!」

儘管撒種的比喻不如蕩子的比喻和迷失的羊的比喻那麼安慰人心,但也是耶穌最廣為人知的比喻之一。瑪竇引用這比喻來警告人不要成為貧瘠的土地,並鼓勵他們要作結出豐富果實的土地。

種子通常隨著撒種者走過田野而散播的。按照今天的標準,田間的面積是較為小的,而撒種的過程是不明確的。有些種子自然地落在不毛的土地裡。田間裡的小徑交錯,並且因多人踐踏而擠壓得很硬。不少土地是薄薄的泥土,覆蓋在石頭上的。在白天,石頭吸收熱量,然後在晚間把熱量釋放,使種子快速生長(5節)。田邊會長有荊棘,而野草的種子隨風吹到好的土地上。由於撒種者是看不見,所以野草的種子將要萌芽,把好種子窒息。

這撒種的人知道一切,但仍沒有節制地撒種,盡量撒多一點種子,他沒有覺察到風險,正如天主賦予人類浩大的仁慈。這故事指出天主的慷慨大方。教會也是慷慨的,向遙遠的森林的原始部族,也向貧民區的青少年宣講福音。有時候,撒種的人甚至殉道。有時候,撒種者花了一生的時間傳教,但看不到實質的回應。耶穌向我們保證,我們無須擔憂自己的努力會白費。正在發生的事情,是我們不能看到的。不但種子在地下工作,天主也在工作。天主將帶來收成,而且是豐富的收成。

這比喻中的收成是如何計算的?生產的多少要視乎所種植的農作物,有學者指出,在第一世紀,農產品的一般收成是七至十倍。三十倍將是非常大量的,而一百倍更是驚人的。即使採用現代耕種方法和工具,美國在五十年代的小麥平均產量是十五至二十倍。那麼,耶穌所講有關收成的言論,似乎是為了鼓勵門徒,因為他們正在努力工作,但只看到少許成果。這比喻給我們保證,天主是在表面下工作,而在適當的時候,便會展現工作的成長。假如我們看不到即使的效果,也無須沮喪失望。

收成的量由三十倍至一百倍,所有都是出自栽種在好土地裡的好種子。如果收成只有三十倍,也不用挑剔種子或土地。我們的責任是栽種和澆灌,至於使之生長的,則是天主(參閱格前3:7)。

有關好地的經文中最後的動詞是「結果和實行」(思高聖經譯作:結實)。「實行」一詞是山中聖訓及其他地方時常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字(參閱7:21,24,26; 12:50)。在瑪竇福音(相對於保祿),實行在救恩方面是重要。

「比喻提供清楚地提醒我們,即使對福音作出外表上最熱誠的回應,也不保證那人是真正的門徒。唯有經歷時間的考驗,在困難中堅持不懈,躲避財富的迷惑和世俗的焦慮(6:25-34),以及尤其是結出適當的果實(不斷服從天主的旨意),才能證實(信德的)宣認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