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臨 [再來](Parousia)

「來臨」一詞在希臘文化上是有特殊意義的,它尤其指某神的光臨或某帝王的駕臨而言,並不是普通的來到或來臨。新約本著希臘文化的這個固有觀念,用以專指「上主的來臨」(參閱得前2:19;3:13;4:15;5:23;格前15:23;瑪竇福音24:3,27,37,39;雅5:7,8;伯後1:16;2:4,14;若一2:28),祇有一次是指示假基督的來臨(得後2:8,9。思高譯本正確地譯作「來到」)。

在舊約時代先知們曾經不斷地報告「上主的日子」的來臨,達尼爾更強調「人子」的來臨(達7:13)。這種觀念亦進入了新約中:「天主的國」業已來臨(谷1:15),救援已到(格後6:2),時期已滿(迦4:4; 弗1:10),末世在即等(格前10:11);並且在新約時代的祈禱中,「主的來臨」成了當時祈求的對象之一:「吾主!來吧!」的阿剌美文「Maranatha」禱詞,竟成了希臘化的呼求(格前16:22)。

主,耶穌的出現共有兩次:一次是於白冷的降生,第二次是在世界的末日。雖然聖教會,尤其教父們,不時將兩次的出現,都稱作「來臨」,但在新約上似乎各有其專用的術語:即將第一次的出現稱為「顯現,顯示」,第二次的出現稱為「來臨」(更好說是「駕臨」或再來)。

聖保祿更清楚地刻劃出主來臨時的種種步驟:天使吶喊,號聲大作,隨從出現,興高彩烈的,他戴著尊貴的冠冕,披著偉大的光榮,聖人們圍繞著他,死人們復活起來前往迎接,在天空雲彩中與他會合,其後就是公審判的出現(得前4:16-17; 格前15:23-28)。

若14:2-3:耶穌若不先進入父家,誰也無法進去;若耶穌不以自己的死亡與復活,「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使信友「纔得以進到父面前」(弗2:14,18),無人能進入天國,享受父家的永樂(13:31; 17:19);反之,耶穌死去,復活、升天後,宗徒才能進入父家。為此耶穌說:「我必再來」(14:3)他要再來接他們到那裡去。但什麼時候耶穌再來呢?是到世界末日他來呢?(21:22-23;若一2:28)或是宗徒們逝世時他來呢?或是又指世界末日又指宗徒們逝世兩層意思呢?我們認為第三種意見更合若望的道理,並且更合於耶穌說這話的目的:安慰憂悶的宗徒。

但是耶穌何時再來這個問題,卻的確使初期教會的信徒恐慌不安;保祿甚至相信他自己在未死之前,就可能見到主的來臨(得前4:15-17;格前15:51-52)。不過,保祿也不得不承認,主來臨的日期是在不知之數。故此時時應當提高警覺,恆心等候,猶如防備盜賊。現在是耐心等候的時期,是受苦受磨難及試探的時期,在這個等候的時期中,應照常工作。他自己也繼續傳教,建立教會,努力不懈,又似乎主的來臨並非是迫在眉睫的急事似的。當得撒洛尼的教友們為了主來臨的事忐忑不安之際,保祿給他們指出了兩個主將來臨的確切徵兆:背叛教會及假基督的出現(得後2:8-10)。

保祿的道理與福音上的思想是一致的:「至於那日子和那時刻,除了父以外,誰也不知道,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谷13:32; 見瑪24:36;伯後3:8-10)。其實,按照保祿及福音的道理,主耶穌來臨之遲早及何時來,都是無關重要的,最主要的是應當時時醒寤振作,「將你們整個的靈魂和肉身,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時,保持的無瑕可指」(得前5:23;見得前5:1-11)。默示錄亦以等待的心情,以祈禱的方式作全部聖經的結尾:「主耶穌,你來吧」!(默22:20)。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的確,新約時代的教會,好似在以不安的心情等待著耶穌的即將來臨,有不少的語句,好似在指示主的來臨已指日可待;但是,這種心情的流露,以及急切的希望,究竟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及價值,學者們各有自己的看法及解釋。不過無論如何,熱切等待及關心耶穌再來的心情,對整個教會的信友們來說,是有重大意義及價值的,因為它使信友更專心致力於上主的事務,更以希望及愉快的心情,來善度此生,更以完全依恃及愛慕的心情,來準備及淨化自己的心靈。

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這件事:我們這些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決不會在已死的人以前。因為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得前4:15-17)。

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這件事:我們這些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決不會在已死的
人以前。因為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
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
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得前4:15-17)

Published Date: 
Saturday, November 3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