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堂(Synagogue)

會堂(Synagogue)這個希臘名詞的意思是「集會」或「聚會」之謂,但漸漸變成了一個聖經上的術語,專指一切宗教性的敬禮、誦經,聽訓、祈禱等的集合,進而指由多數人集合起來的團體,比如以色列民族被稱為「以色列會眾——會堂」(出12:19),被棄的以民稱為「撒殫的會眾——會堂」(默2:9; 3:9),較小的團體被稱為某某地方的會堂(宗6:9),如此「會堂」相等於今日的「教會」名詞。最後「會堂」這個名詞也是指人們集會的地點而言,這種說法於新約中屢見不鮮(瑪4:23; 10:17; 谷1:23)。

1、會堂的歷史:以民向來的宗教中心是耶京的聖殿,只有在聖殿中可以舉行對天主的祭祀。但是,在公元前587年的大難中,耶京及聖殿盡被破壞無餘,百姓被俘充軍至巴比倫,這批如喪家之犬的百姓,內心的苦悶,及生活的困厄,是不言而喻的,是以他們迫切地需要宗教的生活,來作為精神的寄托,及精誠團結的媒介,而自動地開始興建會堂,作為大家聚會之所。在這裡大家同心同德,研究聖經法律,講解宗教上的疑難,激發人們對宗教的熱誠,提倡公共祈禱的善習,而從事宗教的徹底革新,創造出一個新面貌的民族,以彌補過去百姓對宗教的冷淡及漠不關心的態度。這完全符合了天主使百姓充軍的目的。會堂的存在並沒有因著公元前516年聖殿的建成而有所式微淘汰,更未被剷除。回歸聖地的百姓首先在聖殿之外,利用私人的居處代替會堂,但在公元前三世紀已發現了不少獨立的會堂建築,據傳說只在耶京就有480座之多,這固然是誇大的說法,但會堂的有增無減卻的確是事實。跟著猶太人的遷移他方,於是在僑居的地方也興起了會堂,在當時羅馬大帝國的領域中竟有150座會堂存在。

葛法翁(Capernaum)會堂遺址,由兩位法國考古學家於1968-1986年間發現,證實是第一世紀的建築。他們相信這是當年主耶穌在葛法翁教導的那座會堂。

耶穌和們徒「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谷1:21)

2、會堂的構造:定型之後的會堂方式,是一間長方形的大廳,它的方向一定要朝向耶路撒冷(達6:10)。其中最寶貴的東西是「藏經櫃」中的經書,其次是講經台。台上有一盞或兩盞七義燈,廳堂的中間及周圍有供人坐依的長方木櫈或石櫈。除此之外,則是肅然四壁,空空如也。但是自公元第一世紀始,會堂的內壁上有了繪畫和雕刻,諸如人物、鳥獸、花草等等的裝飾品,而會堂的附近更建立了小學校及客棧,但這要視會堂的經濟情形而定。

因為自古以來,在各城內都有宣講梅瑟的人,每安息日在會堂中誦讀他的書。(宗15:21)

3、會堂的行政:每座會堂有固定的負責人員,其主管稱為「會堂長」(路8:49等)。在聖地普通是由當地的首腦人物出任,比如鄉長或村長等人,另有一位或兩位助理員,負責會堂中的秩序,吹號召集群眾,保管經櫃,維持清潔,或者執行對犯法人的處罰等(瑪25:34),猶如今日祭衣房的管理員。其次還有捐款人員及教導幼童的人員,猶如今日的傳教員。會堂集會的日子,大都是在安息日及其他節日上,但在其他的日子上,只要有重要的理由也可以召集信眾,比如在守齋日上等。熱心的猶太人有的甚至有天天到會堂祈禱的習慣。至於集會的程序則不外如下:

誦讀神聖的經卷時所用的銀製指捧
(silver pointer)

會堂內的梅瑟五書及先知書等經卷

I、首先公念「協瑪」(意即「你要聽」)經文。這段經文是取自五書,由三段組合而成(申6:4-9; 11:13-21; 戶15:37-41),意義十分重要,猶如我們今日的「信經」和「天主經」。在後期的集會中(可能是在耶穌時代),更加念「十八端祝福祝文」,是為敬禮的第一階段。

II、誦讀梅瑟五書及先知書。將五書分成段落,按照週期,每三年讀完全部五書,如此週而復始。但是先知書卻沒有硬性的規定,似乎每次可任選一段(見路4:17)。

III、讀完經書之後的下一步工作,便是由經師翻譯及解釋所讀的經文,因為充軍歸來後的以民所用的語言是阿剌美文,而不是原來聖經上的希伯來文,是以這種翻譯同解釋是十分需要的。他們並把權威的解釋,彙集成書,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塔爾古木集」(Targumin)。

IV、接著會堂長或臨時聘請的人員,宣講一篇勸善戒惡的道理(見宗13:15)。

V、最後,集會的禮儀是以亞郎的祝福來結束(戶6:24-26)。這段祝福如有司祭在場,當然由司祭誦讀,不然則由全體會眾同聲公念而畢。

[耶穌]他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的習慣,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經卷]。(路4:16)

耶穌對民眾和他的門徒講論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瑪23:2-3)

4、會堂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建立會堂的最初目的,並不是取代聖殿,因為在任何會堂,是不准舉行祭獻大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將宗教的訓誨深入民間,激發其宗教的熱誠,事實上這種目的也完全達到。除此之外,它更在聖地,尤其在猶太人僑居之地,保存了猶太人的傳統、文物和制度。它的確成了猶太民族精神的具體象徵、支持和堡壘。這在公元70年聖殿徹底毀滅之後,它更成了猶太主義的惟一宗教中心。經過它在外教多神信仰的民族中,傳揚了惟一真神的敬禮,給後來傳教的宗徒們預備了很好的基礎和道路(見宗9:30; 14:1; 16:13; 17:1; 18:4,20; 19:8)。其次,猶太會堂中的敬禮,也的確是基督教會內敬禮的雛型。今日彌撒中的部份禮儀即源於會堂。不同之點是基督教會中彌撒的敬禮中心,不再是讀經祈禱和講道,而是重行耶穌十字架上的祭獻,這是猶太會堂中所絕對沒有的。

香港猶太教莉亞會堂(Ohel Leah Synagogue),是南中國唯一仍存在的猶太會堂。會堂位於香港島半山區羅便臣道近衛城道交界,現時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高空俯瞰位於香港島半山區羅便臣道的猶太教莉亞會堂(Ohel Leah Synagogue)

Published Date: 
Monday, October 2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