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祈禱完了,他的一個門徒對他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路11:1-13)(7月24日)


聖經:路11:1-13

釋經

1節:主,請教給我們祈禱

「1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他的一個門徒對他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

這段經文以耶穌祈禱作開始。路加經常提及耶穌的祈禱(參閱3:21; 6:12; 9:18,28; 10:21-22; 22:32,41-42; 23:34,46)。在前一章裡,路加披露耶穌其中一次祈禱的內容(10:21-22)。在此,他只告訴我們耶穌在祈禱。若翰教給他的門徒祈禱,於是耶穌的門徒想耶穌也教給他們祈禱。他們心裡大概已有固定的祈禱文,但也想耶穌指示祈禱的原則。耶穌給他們一篇固定的祈禱文,也作為即席祈禱的模範──也教給他們向誰祈禱,把天主描述為他們可信賴的慈父。路加用這祈禱來開始一段有關祈禱的敘述,包括一個比喻(5-8節)和一個許諾(9-13節)。

禱文有五個請求。首兩個(2節)是關於天主的,後三個(3-4節)是關於我們的需要。後三個請求都是複數的(「賜給我們──寬免我們──不要讓我們」)強調我們信仰團體的需要,而不是個人的需要。瑪竇的版本(瑪6:9-13)則有七項請求,包括「願你的旨意承行」和「救我們免於凶惡」。

2-4節: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

「2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希臘文:pater)!願你的名被尊為聖(希臘文:hagiastheto), 願你的國來臨,3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4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希臘文:peirasmon)。」

「父啊」(希臘文:pater)(2節)。在耶穌的語言,父親一詞是abba,但路加使用希臘文pater。兩者跟猶太人一般稱呼天主的做法截然不同。希臘文給天主的名字是雅威(YHWH或Yahweh)。猶太人也恐防可能褻瀆天主的名字,所以使用adoni一詞,意思是「上主」。然而,有關天主是父親這意念也是紮根於舊約的。天主指示納堂告訴達味,「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撒下7:14)。依撒意亞在祈禱時說:「因為你是我們的父親」(依63:16)。天主透過耶肋米亞對以色列民說:「我以為你會以『我父』稱呼我,不會轉身離我」(耶3:19),以及「我是以色列的慈父」(耶31:9)。瑪拉基亞說:「我們不是共有一個父親嗎?不是一個天主造生了我們嗎?」(拉2:10)。

除了天主在撒下向達味作出的許諾,這些舊約經文都提到天主作為以色列民的父親。耶穌繼續在禱文中強調這一點,教我們祈求「賜給我們──寬免我們──不要讓我們」。然而,儘管舊約提及過天主是父親,但當門徒聽見耶穌教他們以「父啊」作為祈禱的開端,必然感到驚訝。大多數猶太人也會因此感到困擾。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希臘文:hagiastheto)」(2節)。十誡禁止人不可妄呼天主的名(參閱出20:7)。梅瑟法律禁止奉天主的名妄發虛誓(肋19:12)或褻瀆天主的名號(肋21:6; 22:2; 22:32)。聖詠也提到天主的聖名(30:5; 33:21; 97:12; 103:1等);天主可敬可畏的大名(99:3);稱揚天主的聖名(138:2);頌揚天主的聖名(145:1,21)。

一個人的名字超越一個標籤。自我與名字的連繫是密不可分的。明智的人會珍惜自己的名譽,並盡力維護它。耶穌教導我們祈求天主的名被尊為聖,即受顯揚和清白。當我們誦念這經文時,重要的是要記住,作為天父的子女,我們的生活是貢獻或遠離天父的聖名。我們的品行和聲譽是表揚或敗壞天父的名字。

「願你的國來臨」(2節)。這祈求與「願你的名被尊為聖」的祈求緊密相連。天主的國是天主的名受尊敬和保持神聖的地方。當我們讓天主作我們生活的君王時,我們就是使天主的名被尊為聖。

「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3節)。耶穌教導門徒祈禱時,提醒他們與天主的關係。祈求日用糧,這使人想起瑪納,即天主每天賜下的食糧,除了安息日外,是不可儲存起來的(出16章)。瑪納提醒以色列民,他們每天要依賴天主賜予生活的基本需要。

「寬免我們的罪過」(4a節)。在瑪竇福音,耶穌教導門徒祈求「寬免我們的罪債」(希臘文:opheilemata)(瑪6:12)。在路加福音,耶穌教導門徒祈求「寬免我們的罪過」(希臘文:hamartias)。「罪過是反叛的行為,反對天主向我們施展權威。這就是向天主說『不』。人對人所行的壞事不是同一級別。它們是罪債」(Horn, 72)。耶穌談及「罪過」,是指我們冒犯天主的方法,但轉為「虧負」,來談及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所經驗的冒犯(4b節)。

「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希臘文:opheilonti)我們的人」(4b節)。猶太人認識寬免罪債。儘管法律規定「以眼還眼」(出21:23-24;肋24:19-20),但也要求在安息年和喜年豁免債務(肋25:23-28;申15:1-5)。忠誠的孩子反映父親的肖像和價值觀,所以,耶穌期望我們反映出天主寬恕的本質。除非我們在生活中展現寬恕,世界怎能認識天主的寬恕?耶穌把寬恕的施予和接受連繫一起──如果我們期望天主寬恕我們,我們也必須彼此寬恕。一個不會寬恕的人,也不能領受寬恕;仁慈通過同一的渠道流溢,不管是施予或領受。

「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4c節)。耶穌曾在曠野中經驗試探的誘惑(4:1-13)。在另一次受誘惑的時刻,耶穌說,「父啊!你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唯照你的意願成就吧」(22:42)──但這杯是不會被免去的。基督徒經常經驗誘惑。路加撰寫這福音時,他的教會正遇到迫害。今天,在世界各地,基督徒仍受迫害,為信仰殉道。我們要盡力祈求天主使我們不受誘惑傷害。

5-8節: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

「5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裏,給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罷!6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裏,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7那人從裏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們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給你。8我告訴你們:他縱然不為了他是朋友的緣故,而起來給他,也要因他(希臘文:autou)恬不知恥地(希臘文:anaideian)切求而起來,給他所需要的一切。」

為避免下午的炎熱,人們通常在黃昏旅行,所以旅客會在很晚的時間才抵達。由於鄉間沒有電力,人們很早便睡覺,所以遲來的旅客會弄醒一個正在睡覺的家庭。中東人是殷勤好客的。旅客的朋友有義務款待,為旅客提供膳食。如果未能履行這義務,整個家庭都會蒙羞。這甚至令整個村莊蒙羞,因為款待的義務也落在整個村莊的。在晚間,很難為正在挨餓的旅客找到餅。人們通常只烤當天所需要的份量,也沒有商店讓人在晚間購買。如果主人沒有餅,唯有向鄰居求助。主人有權向鄰居求助,因為整個團體分擔款待的責任。如果主人有責,鄰居也有責。很難想像他會拒絕幫忙的。

「不要煩擾我了!...也要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希臘文:ten anaideian autou)」(7-8節)。任何父母都能明白這鄰居為什麼不願意。如果父親弄醒了孩子,誰曉得要花多少時間才使他們再次安靜下來?然而,社會有關款待的期望是很強烈的,以致比較之下,這人對孩子的關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也要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學者贊同希臘文anaideian在此與「恬不知恥」有關,而不是與「堅持」有關,或者是恬不知恥跟堅持的合併。

在本記述裡,情節是由較小的移到較大的。如果那勉為其難的鄰居會提供所需要的,那麼,慈愛的天主是更可靠的。

9-13節:你們求,必要給你們

「9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10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11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12或者求雞蛋,反將蝎子給他呢?13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求……找……敲」(9節)。這幾個動詞是現在式的,表示持續的求、找、敲。聖額我略說:「天主願意人求他,願意人切求他,願意人厚顏地強求他。」聖亞豐索(St. Alphonsus M. Liguori)有過這樣的奇談:「祈禱是人的優點,天主的弱點」,若我們恆心祈禱,我們必有所獲。

「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10節)。耶穌似乎表示天主會不經考慮地給予每個請求,但我們的經驗卻證明不是這樣。我們要謹記,耶穌教導我們稱天主為父。慈愛的父親聆聽孩子,但不會盲目地批准每個請求。這樣做會短期內取悅孩子,但長期會導致煩惱。相反地,慈愛的父親供給所需要的,包括限制和紀律。13節提及聖神,正是從靈性上強調請求和領受。

「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11節)。再一次,情節由小至大。如果現世的父母也體貼地回應子女的請求,我們可信賴天父更體貼地回應。「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會忘掉你啊?」(依49:15)。先知的這句話,正是天主有求必應的明證。

「蛇……魚……蛋……蠍子」(11-12節)。「蛇有時被捉在魚網裡。捲起的蠍子會好像蛋一樣。

「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13節)。在瑪7:11,耶穌應許把好的東西賜給祈求的人。路加則應許把聖神賜給祈求的人。聖神的恩賜是路加的中心,以理解耶穌(3:21)和教會(24:49;宗1:4,5,8; 2:28)。當然,求餅的人會把餅視為聖神的恩賜。我們對自己的需要的理解往往是膚淺的。創造我們的天主知道我們的境況,並供給所需要的。那包括聖神和日用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