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快要來到;耶穌於是決意面朝耶路撒冷去,便打發使者先行。使者進入撒瑪黎雅人的一個村莊,好為耶穌準備住宿......」(路9:51-62)(6月26日)


聖經:路9:51-62

釋經

51-53節:撒瑪黎雅人拒絕收留耶穌

「51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他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52便打發使者在衪在前面走;他們去了,進了撒馬利亞的一個村莊,好為他準備住宿。53人們卻不收留他,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

「耶穌被接升天(希臘文:analempseos)的日期,就快要來到」(51節)。在此,耶穌與厄里亞之間的相似地方是:在厄里亞升天時,厄里叟的要求獲得接納,就是繼承兩份厄里亞的精神(列下2:9-12)。同樣,耶穌升天後(路24:50-53;宗1:6-11),門徒將領受聖神(宗2:1-21)。這樣的解釋已增添力量,因為在路加福音裡,有許多厄里亞與耶穌相似之處。

「他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51節)。「面朝」這句話是舊約熟悉的語言,顯示決心(依50:7;耶21:10;則6:2; 13:17; 21:2)。耶穌決定往耶路撒冷。在面對耶路撒冷的危險,他的承諾幫助我們了解他在57-62節給予未來信徒的要求。

耶路撒冷是耶穌將要死亡的地方。路加會繼續提醒我們(13:22; 17:1; 18:31; 19:11; 19:28),耶穌正在前往耶路撒冷,這是一種隱含的方法,表示他正在前往受死的路上。在53節,路加再一次說,「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再次提醒我們,耶穌決定做他已來做的事──服從天父的旨意,給人類帶來救恩。

路加將在宗徒大事錄提出類似的旅程主題:

──正如耶穌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佔了路加福音的很多篇章,保祿的傳教旅程將佔宗徒大事錄的很多部份。

──正如耶穌面朝耶路撒冷走去,保祿也會說:「我也該看看羅馬」(宗19:21)。

──正如耶穌預期十字架,保祿說:「為了主耶穌的名,我不但準備受綑綁,而且也準備死在耶路撒冷」(宗21:13)。

「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面走」(52a節)。這間接提到拉3:1:「看!我要派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在7:27,耶穌提及洗者若翰,「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在你前面預備你的道路。」若翰現已死了。應用這句引文是暗示門徒接掌洗者若翰,作耶穌的先驅,「準備」……耶穌的來臨。

「他們去了,進了撒馬利亞的一個村莊,好為他準備住宿。人們卻不收留他,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52b-53節)。這是四福音的唯一地方,負面地提及撒瑪黎雅人。路加處理撒瑪黎雅人的手法都予人好感: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10:25-37)──耶穌稍後與撒瑪黎雅人的關係(17:16)──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對話(若4章)──以及耶穌把責任交給門徒時也包括撒瑪黎雅(宗1:8)。

「好為他準備住宿」(52b節)。較早前,這是洗者若翰的角色(3:1-20),但路加已報告若翰的死訊(9:9)。現在,門徒承擔若翰的角色。若翰與門徒之間的相似之處是顯著的:(1)罕有地形容門徒(和若翰自己)作為「使者」(7:24,27);(2)被派遣在他面前(1:17,76; 7:27),(3)為他作準備(1:17,76; 3:4; 7:27);以及 (4)對耶穌傳教使命的曲解,以及他的使命是帶來審判之火(3:9,17; 7:19-20)。這標誌著門徒好像若翰一樣,完全參與天主的使命,即使他們也好像若翰一樣,對於那使命本質的重要方面仍是未明悟的。

然而,撒瑪黎雅人拒絕收留耶穌,「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53節)。他們的拒絕並不令人感到驚訝,因為在猶太人與撒瑪黎雅人之間經常充滿敵意。這情況早多個世紀前已開始。當時亞述人俘虜大多數猶太人,並重新分配外邦人到撒瑪黎雅居住;他們與留下來猶太人通婚。撒瑪黎雅以崇拜外邦神祉見稱(列下17:24-29),而猶太人認為他們在種族和宗教上受到玷污。當則魯巴貝耳率領充軍的猶太人回來,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時,他拒絕了撒瑪黎雅提供協助。撒瑪黎雅人於是為了對抗而在革黎斤山上興建另一座聖殿,並企圖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厄上4:1-10)。

撒瑪黎雅位於猶太人的加里肋亞和猶太人的猶大地區之間,這令情況更加惡劣。猶太人時常經過撒瑪黎雅──他們中很多中前往耶路撒冷聖殿,或從那裡回來──但撒瑪黎雅人並不承認聖殿的有效性。所以,對於撒瑪黎雅未能歡迎一個「面朝耶路撒冷去的」朝聖者,我們不應感到驚訝的。

54-56節:叫火自天降下

「54雅各伯及若望兩個們徒見了,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55耶穌轉過身來責斥了他們。56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雅各伯及若望兩個們徒見了」(54節)。耶穌稱雅各伯和若望為「雷霆之子」,大概是因為他們聒噪的、激烈的性格(谷3:17)。在耶穌召叫他們以前(5:10),他們是伯多祿(也是聒噪的)的捕魚夥伴,而他們現在是耶穌的內在圈子的成員(也包括伯多祿),最近在耶穌顯聖容時陪伴他(9:28-36)。馬爾谷描述雅各伯和若望具野心的──他們要求耶穌在他的王國裡,賜他們分別坐在他的右邊和左邊(谷10:35-40;也參閱瑪20:20-23)。

「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54節)。他們的要求暗指阿哈布與依則貝耳之子、撒瑪黎雅的以色列王阿哈齊雅的故事(列上22:51)。當阿哈齊雅派兵拘捕厄里亞時,厄里亞呼籲火從天降下,吞噬他們──當阿哈齊雅派出更多士兵,厄里亞再次呼求(列下1章)。雅各伯和若望認為,如果厄里亞呼求火從天降到撒瑪黎雅人身上是適當的,那麼,他們現在這樣做也必然是適當的,因為撒瑪黎雅人拒絕收留耶穌。

「耶穌轉過身來責斥了他們」(55節)。「責斥」(希臘文:epitmesen)是強烈的字眼。在路加福音,耶穌在別處責斥魔鬼(4:35,41; 9:42)、熱症(4:39)和風浪(8:24),但從沒有責斥門徒。對於雅各伯和若望的講話,耶穌的反應強烈,因為他已教導他們愛仇人(6:27-36),而且不要判斷別人(6:37-42)。

耶穌已明確指示門徒如何處理別人家的拒絕。當他們被拒絕時,拂去腳上的塵土,作為反對拒絕者的證據(9:5;也參閱10:10-12)──但是,不要以暴力或復報來回應。雅各伯和若望沒有聆聽。耶穌的使命可能與厄里亞的使命十分相近,但耶穌不是厄里亞……,他的使命不是毀滅,而是拯救與和好。在適當的時候,天主將審判那些拒絕耶穌的人(10:10-14; 13:1-9),但門徒把這樣的審判留給天主的手裡。

「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56節)。耶穌以身作則,表達出他期望門徒在遭人拒絕時應有的態度。

57-62節:我要跟隨你;你跟隨我;我要跟隨你

耶穌面朝耶路撒冷走去(是十字架的同義詞),他沒有提議做門徒是容易的。在段經文,他澄清他的召叫的極端本質。那些跟隨他的人必須首先考慮要承擔的風險,因為他們要分擔他的痛苦。他們不可讓任何東西──甚至是好的東西──比耶穌優先。「耶穌的說話的根本意義,是在於他聲稱比最好的,而不是比最壞的人類關係優先。耶穌從沒有說過,要選擇他而非魔鬼,卻要選擇他而非家庭。那些選擇耶穌的人,已擺脫了對家庭的佔有和崇拜,並發覺愛他們時要保持必須的距離。

再一次,厄里亞為這三個故事提供一個模範。他準備升天前,他三次對他的門徒厄里叟說,「請你留在這裡。」然而,厄里叟三次回答,「我決不離開你」(列下2:1-6)。然而,厄里亞的故事跟路加的敘述有兩個明顯的分別:

──首先,厄里叟是忠心的門徒,確實跟隨厄里亞。

──其次,在路加敘述的故事,涉及三個人物,而不只是一個。

連繫這三個故事的關鍵詞是「跟隨」這動詞。首個和第三個想當門徒的人,是自願跟隨耶穌的。耶穌則對第二個想當門徒的人說,「你跟隨我」。第二和第三個想當門徒的人要求先照顧其他事務,才開始做門徒。首個想當門徒的人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但耶穌似乎看到他缺乏承諾。

57-58節: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57他們正走的時侯,在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裡去,我要跟隨你。」58耶穌給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這人的承諾似乎是強烈的。他提出跟隨耶穌到「在任何地方」,但耶穌卻提出「沒有地方。」耶穌沒有穴、巢,甚至沒有枕頭的地方──他的門徒不能期望更好的待遇。耶穌由起初「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斐2:7)。他由出生開始,已謙抑自己,誕生在馬槽裡。同樣,他在結束現世生命時,也謙抑自下,死在十字架上。在世期間,他集中於傳教使命而不是個人的舒適,也期望他的門徒好像他一樣。他祝福犧牲的職務。

59-60節: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

「59又對另一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父親。」60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

儘管筆者未能在法律找到有關埋葬死人的例子,但一具沒有埋葬的屍體是標誌著羞恥(申28:26;詠79:2;訓6:3;依14:19;耶7:33; 16:4; 25:33; 34:20),而埋葬一個人的父親或母親是重要的,按照法律所訂,這是孝敬他們的表達。我們不清楚經文中的父親是否已死,或是臨終。那位想當門徒的人可能是要求照顧年老的父母,因為按照法律,要孝敬他們。在他們逝世之後,他會回應耶穌的召叫。

在中東生活及教學多年的學者,大都熟悉中東的價值觀和傳統。他們都認為「埋葬一個人的父親」是傳統諺語,特別指出兒子有責任留在家裡和照顧父母,直至他們安逝。如果一個兒子在父親去世前要求准許離開家庭,父親很可能把他的要求解釋為渴望父親死亡,放棄對兒子的權威。經文中的父親也可能已死,並己葬在墓裡。在哀悼年結束時,兒子要撿回他的骨,重新埋葬在一個盒子裡。

「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60節)。父親不管已死或仍活著,耶穌的召叫是明確的。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

──有些學者認為這召叫是讓那些在精神上已死的人埋葬肉身上已死的人。

──其他學者認為這召叫是讓肉身上已死的人去埋葬死人。耶穌的說話是要呼籲普遍的感覺,即死人的世界與活人的世界通常是彼此隔絕的。父親已去到另一個世界。讓那裡準備負起責任的人迎接這位新到來的人。

「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60節)。耶穌挑戰門徒把宣講天國作為最優先的。埋葬父親是迫切的責任,而一個正直的人不會容許其他較小的責任來打擾這件事。然而,有一個更重要的責任,就是宣講天主的國。沒有宗教儀式有幫助死人。活人必須宣講天國。

61-62節:不適於天主的國

「61又有一個人說:「主,我要跟隨你,但是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62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

「請許我先告別。」這使人想起另一個厄里亞故事(列上19:19-21)。厄里亞召叫厄里叟時,他正在耕田。厄里叟說:「讓我先回去和我的父母吻別,然後來跟隨你。」其中有趣的是,厄里叟與厄里亞離開之前,牽出一對牛宰殺了,用駕馭牛的用具煮熟,分給眾人吃。這是一句生動的描述,他已燒毀身後的橋樑。他已宰殺了動物,毀滅了可能用來復活舊生活的工具。現在,他是不回頭的。

「告別」(希臘文:apotaxasthai──源自apotasso)。正在離開的人必須向那些留下的人請求准許。留下來的人能向那些離開的人「告別」……這位想當門徒的人回家的權利,並獲得「那些在家的人」(即他的父母)准許。凡聽到這對話的人很自然知道他的父親會拒絕的。因此,這人的藉口是預先準備好的。耶穌的回應顯示出他期望這青年甚至視耶穌比自己的父親優先,這是不可思議的要求。一個盡責的中東兒子沒有把任何人置於父親之上,也許除了天主之外。耶穌以天主的權威行事,並期望我們熱心尊敬天主。

「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62節)。在一頭耕畜之後犁地,這是艱難的工作,因為農夫必須用一隻手扶著犁,另一隻手趕著動物。他必須集中於一點,才能犁出一條畢直的犁痕。往後看會導致他失去那個焦點,不能控制犁──導致他犁出一條彎曲的犁痕。彎曲的犁痕會留在那裡,讓眾人看到,直至來年再犁地。

然而,我們不應譴責那些找藉口的人。我們應注意到,有些信德的偉大人物也曾在接受天主召叫之前,提出藉口:

──梅瑟抗議說:「我是誰,竟敢去見法朗,率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出3:11)。他反駁說:「吾主,請原諒!我不是個有口才的人,以前不是,你向你的僕人說話以後,也不是;我原是笨口結舌的人」(出4:10)。

──基德紅懇求說:「我主,請原諒!我憑什麼拯救以色列?看,我家在默納協支派中是最卑微的,我在我父親家中又是最小的一個」(民6:15)。

──耶肋米亞說:「哎呀!我主上主!你看,我還太年輕,不會說話」(耶1:6)。

──依撒意亞說:「我有禍了!我完了!因為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依6:5)。

儘管他們是多麼不願意,但都履行了天主所要求的,而天主也祝福了他們的門徒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