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主日

「德敖斐羅閣下:有關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雖然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從開始就親眼見過,並為聖言服務的人,所傳給我們的,編寫成書;我也從起頭仔細查訪了一切,認為有必要按次序......」(路1:1-4; 4:14-21)(1月24日)


聖經:路 1:1-4; 4:14-21

釋經

1:1-4:序言

「1-3德敖斐羅鈞座:關於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跡,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自始親眼見過,並為真道服役的人所傳給我們的,著手編成了記述,我也從起頭仔細訪查了一切,遂立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4為使你認清給你所講授的道理,正確無誤。」

聖史按當時希臘文人的作風,將本書獻於一位貴人德敖斐羅(宗1:1)。這文意並茂的序言(1-4節),說明作書的動機、目的、取材和編輯的方法。新約的作者中只有路加在書前冠以「序言」,註明全書(似乎連他的宗徒大事錄也包括在內)獻給何人,並註明作書的動機、目的和書中的內容,以及蒐集資料和編纂的方法。由序言可知路加是個文人,隨從當時希臘作家的風氣,於書前冠以序言。舊約中有兩部書也有類似的序言:即瑪加伯下和德訓篇,他們這個作風也是受了希臘文化的影響。1-4節按原文僅是一個複合句,希臘的修辭造句很優美,是作者的精心結構,可見路對文學的造詣很深。今將此序言略解釋如下:

路加說:在他以前「有許多人」將耶穌的行實和道理著之於書,那些著述與現今的福音書相似。那些作者是宗徒們的門徒,或者是宗徒的聽眾,或者是那些聽過和親眼見過耶穌的人所講的。路加認識這些著述,在這些著述中,他另外常引用了馬爾谷福音。那些作者本不是耶穌言行的見證人,因此路加也敢編纂這樣的傳記,而且他希望因自己的苦心訪查,著一部更完全,次第更好的傳記,超過他以前的人。這傳記的資料是那些「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跡」,即連他當時的事跡也包括在內。在引言中已證明這「序言」也是為宗寫的序言,因此「事跡」二字包括「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宗1:1),並且也包括耶穌所派的宗徒因聖神的德能「直到地極」所行的一切(宗1:8)。路加所論的是耶穌所行所教的,宗所論的是宗徒所行的一切。至於資料,不拘是路加自己或他以前的作者,都是取自宗徒的傳授,因為宗徒是從起初「親眼見過」的人,就是說:宗徒從耶穌傳教起就是他所行所言的見證人;且是「為聖言服役的人」,即被主派去傳福音的人。

「聖言」(logos)按原文有「言、行」二義,是指全福音,包括耶穌所講的道理和所行的事跡,特別包括耶穌的死和光榮的復活等事跡。路加對宗徒所傳授的道理,「從起頭」就留心研究。「從起頭」是說他把救贖史的發端:即前兩章所述的史料,也探究了;但多數學者如奧利振、拉岡熱等以為「從起頭」是指路加自己從歸化開始已特別留心研究了所傳授的道理。他長久研究了這些史料之後,就決意「按著次第」編一部福音的史書,是說在可能範圍內盡力把耶穌的言行按著史事的前後次序敘述。應明白路加本來願意照狹意史事的次第給我們寫一部福音書,但是這種意願在一些部份上是做不到的,因為宗徒口授時大抵不管史事的次第,也不管史事發生的所在地。不過路加的本心是儘量恢復史事原有的次第。路加的這部精心之作是獻給一名叫德敖斐羅(Theophilus)的貴人。原文「鈞座」亦可譯作「尊長」或「高貴的」。這種榮銜在羅馬帝國時代常加于高級的長官如總督、省長或其他爵位尊高的人(宗23:26; 26:25)。

本書的德敖斐羅是什麼人,有什麼爵位,不得而知;只能說:大概實有其人,也許古來的傳說是不可厚非的。按此傳說:德敖斐羅是安提約基雅城極有權勢的人,他聽了伯多祿的道理,很為動心,就把自己的家獻出作為聖堂(Clement, Recognitiones X,71; PG 1,1453)。路加寫福音時,德敖斐羅似還沒有受洗,但已經學習了耶穌的真道(4節)。路加將此書獻給他,好藉此引他歸依正教。或者路加也按當時希臘作者的風氣把書獻給一位貴人,好讓他把書推薦給讀者;也或者德敖斐羅出資幫助了這部書的傳播。路加寫了這部福音一定不僅是為德敖斐羅,而且也是為學習基督真道的一般希臘讀者。

4:14-44:路加──宗徒大事錄的序曲

路加有關耶穌到訪納匝肋會堂的敘述是以谷6:1-6(瑪13:54-58)為基礎,但有些重要的不同之處,使路加的敘述變成一個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目的。

──首先,路加把納匝肋的故事轉移到耶穌傳教生活的開始,在他受洗(3:21-22)和受試探(4:1-13)。他這樣做,是為了強調。14-44節是路加-宗徒大事錄的典型例子。這些經文好比音樂作品的序曲,介紹路加稍後會詳述的主題,告訴我們從耶穌和初期教會抱有什麼期望。


──路加加插依撒意亞的引言。這些經文宣佈耶穌傳教的本質,並為宗徒大事錄定下語調。
──然後,路加提及匝爾法特的寡婦和敘利亞的納亞曼──舊約中正直的外邦人(22-30節;參閱列上17:8-16;列下5:1-19)。在耶穌傳教生活開始時強調這一點,是指出天主向外邦人開放;卻激怒了家鄉的群眾,導致他們企圖傷害耶穌的性命──在開始時,預備我們接受耶穌要面對持續的反對和最後被釘十字架。
──然後,路加敘述驅魔(31-37節)和治好西滿的岳母(38-41節)等奇跡,作為補充他的教誨。
──然後,路加敘述耶穌在猶太各會堂宣講喜訊(42-44節),因而以納匝肋會堂的故事(16節等)來包含一個部份的開始和結束。學者指出另一個「括號」(16a及30節),就是耶穌進入和離開納匝肋。

 

總括地說,這部份介紹耶穌的教誨(16-30節)及他行的奇跡(31-44節),即在他受難前,他的傳教生活的兩個主要組成部份。它敘述他關懷弱者(18-19節)和他向外邦人開放(24-28節)──路加福音將瀰漫這些主題。他在納匝肋短短的講道(18-21節)就是他傳教使命的聲明──進一步由他在本章結尾所講的評語來推動:「我也必須向別的城傳報天主國的喜訊,因為我被派遣,正是為了這事」(43節)。

4:14-16a:耶穌開始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

「14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他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15他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16他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們的慣例,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

這些經文是耶穌受誘惑與他在納匝肋會堂的表現之間的過度。

「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14節)。路加告訴我們,耶穌由聖神所懷孕(1:35)──而匝加利亞充滿聖神,預言天主「在自己的僕人達味家中,為我們興起了大能的救主」(1:67-69)──西默盎把嬰孩耶穌抱在懷裏,聖神臨在他身上,並讚美天主讓他親眼看見天主的救恩(2:27-30)──而當耶穌受洗時,聖神臨於他(3:21-22)──但他現在再一次提醒我們,耶穌的傳教生活是充滿聖神的德能。

「他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14節)。這是首次報導人們因耶穌而感到驚奇,而他的名聲越益傳揚開去(4:32,36-37; 5:15; 7:17; 9:43)。

「他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15節)。猶太人的崇拜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和每個地區的會堂裏舉行。聖殿的崇拜集中於禮儀和祭獻;會堂的崇拜包括祈禱、誦讀聖經,和教誨。對大多數猶太人而言,聖殿崇拜是他們的經驗,最好是一年幾次,而最差是從來沒有經驗過。許多猶太人只希望一生能往耶路撒冷朝聖一次。本地的會堂迎合他們定期崇拜的需要。由於會堂的影響,猶太人的崇拜越來越從崇拜和外在行動的領域走向思想、心靈和道德良心的培養。會堂為初期基督徒崇拜帶來重大的影響。

「他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16節)。瑪竇告訴我們,耶穌在他年輕的時候,已從納匝肋遷往葛法翁(瑪4:13),所以,他前往納匝肋就好像不過是訪問。然而,這個鄉下男子的訪問是成功的。有人會因他而感到自豪,有人感到好奇,有人鄙視或嫉妒。

「按他們的慣例,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16節)。路加表明耶穌深深紮根猶太人的宗教傳統,以及他忠於會堂和遵守安息日。「按他們的慣例」這句話懷有宣講的可能性。透過割損禮、取潔和獻於聖殿(2:21-24),以及週年往聖殿朝聖等敘述,路加確定瑪利亞和若瑟遵守猶太人的宗教傳統。他們當然在會堂裏撫養耶穌,把他跟猶太人傳統連繫,會堂於是成為他傳教生活的自然起點。他們忠於在這傳統中養育耶穌,這有助陶成他的性格,也是我們救恩史的重要一環。

耶穌一生專注於會堂,這經已產生了效益。在本章較早的地方,耶穌在曠野受誘惑。他對魔鬼說:「經上記載!」他在會堂學習聖經,而當他面對魔鬼時,這成了他的劍和盾。在此,這是重要的一課。我們眾人都有曠野的經驗,不論是誘惑、悲傷或其他逆轉。曠野的經驗甚少流露出要到來,我們不能預先作好準備。曠野經驗的後果將取決於挑戰來到時,我們的準備狀態。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的生命,包括靈性和身理的生命,都遭到危險。

當我們養育自己的孩子時,瑪利亞和若瑟為我們提出一個卓越的模範。父母帶著新生嬰孩來崇拜,其實他們是做得很好。儘管有很多困難,但他們仍上教堂,因為除了自己和嬰孩外,還有所須的裝備。在崇拜時,嬰孩有時會令母親分心。父母很容易反問自己是否值得,但偉大的橡樹都是由細小的果實成長。定期崇拜的父母為他們的子女提供很大的信仰優勢。在孩提時已習慣教堂崇拜的嬰孩很可能在長大後享有穩固的信德。

4:16b-19節: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

「16b並站起來要誦讀。17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18『上主的神臨于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19宣佈上主恩慈之年。』」

這是有關會堂崇拜的最古老的詳細敘述。語文可能是阿拉美語,是耶穌時代猶太人的日常語言。梅瑟五書會用希伯來語誦讀,而塔爾古木(或解釋)則用阿拉美語──接著是先知書的選讀和解釋。崇拜的其他元素包括誦讀「舍瑪」(Shema, 申6:49),第十八祝福,聖詠,以及祝福。

有人會問,耶穌是否按照禮儀的讀經,抑或是自選讀經。有證據顯示法律是循環誦讀的,但讀經者可從先知書揀選自己的讀經。「他……找到了一處」(17節),看來耶穌是揀選自己的讀經。

在會堂裏,是沒有專業的神職人員的。會堂的主持邀請會眾闡釋聖經。當時的人比較現代上教堂的人對聖經有更深的認識,大多數詮釋可能是在會堂學校透過死記硬背而學得的。主要的問題是,讀經者會否正確理解。主要的掛慮是,會否有人糾正他。當耶穌講話時,這是十分不同的經驗,因為他的話具有權威(4:32)。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18節──路加也在14節提及聖神)。耶穌主要引述依61:1-2。「向盲者宣告復明」這句話也是直接摘自舊約,但看來是受到依35:5或42:7的影響。「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則引自依58:6。耶穌刪去依61:2b「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他在納匝肋的講道所強調的是救恩,而不是審判。這「符合路加為耶穌的兩階段的末世論──現在的救恩,未來的審判。

「他給我傅了油」(18節)。耶穌在受洗時被傅油,聖神藉著一個形像,如同鴿子,降在上邊;並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喜悅」(3:22)。他不是以油傅抹,正如昔日以色列君王一樣,而是以天主的神傅抹。從十分特別的意義上,這使他成為受傅者、默西亞。

耶穌的受傅……是王家的傅油,不是純粹先知性的傅油……正是他的傅油使耶穌成為「默西亞」;表現為默西亞,耶穌表現為達味的繼承人,即以色列期待的君王。耶穌受傅,不僅作為帶來喜訊的先知,也作為默西亞,「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18節)。耶穌不僅是先鋒,他更帶來救恩。

「向貧窮人傳報喜訊」(18節)。耶穌是否談及靈性的或經濟的貧窮?學者傾向讚同耶穌所談及的是外方人,低下階層的人,脆弱的人,不管他們的問題是源自經濟的貧窮或其他原因。藉著向這些人宣佈他的喜訊,耶穌……強調甚至這些「外方人」是天主恩寵的對象。這個主題是福音首半部(參閱6:20; 7:22; 14:13,21; 16:20,22)的主要的主題。的確,在18節,耶穌向貧窮人、俘虜、盲者、受壓迫者談及他的使命,這些類別說明他關注有需要的人的廣泛性。

「向俘虜宣告釋放」(18節)。路加說明耶穌在本福音所行的首個奇跡有什麼意義──潔淨一個附魔的人(31-37節)。「附魔就好像被陷於痛苦和失望的囚牢里。耶穌使人從這些痛苦和黑暗的沮喪里得以釋放。今天,我們傾向不相信魔鬼,但每日面對邪惡行為的故事。

「向盲者宣告復明」(18節)。在路加福音,耶穌將使瞎子復明(7:21-22; 18:35-43),並告訴驕傲自大的人邀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來參加他們的婚宴(14:13)。他所關心的,並不局限於生理的視力,也包含屬靈的視野(6:41-42; 7:44; 8:16; 9:27; 10:23; 11:33; 12:54-56; 17:22; 21:27-31)。其後,耶穌將賜予掃祿/保祿他的使命──「開明他們的眼,叫他們從黑暗中轉入光明,由撒殫權下歸向天主,好使他們因信我而獲得罪赦,並在聖化的人中得有分子」(宗26:18)。這裡所指的顯然是屬靈的視力。

「宣佈上主恩慈之年」(19節)。這裡所指的最可能是喜年。妥拉要求猶太人在每個安息年讓他們的土地休整,寬免債務,和釋放奴隸(出21:1-6; 23:10-11;申15:1-18)。喜年是安息年的安息年,第七個七年。妥拉要求猶太人在喜年各歸其祖業(肋25:8-17)。按照這要求,天主顯示他關注經濟範圍中較低層的人。這些規定的計設是減少貧窮人的不利條件──確保富有的人不能累積所有土地,和鞏固所有權力。這規定應使每個有需要的人的內心感到愉快,但是「上主恩慈之年」建議機會是有時間限制的。趁著還可以得到的時候,他們/我們就必須接納恩寵。

這些依撒意亞先知的經文給予耶穌他的任命,他的使命的聲明,他的指路明燈。依61章是僕人之歌,並宣告默西亞會舒援被剝削者的痛苦。這也是教會的任務。在整部路加福音-宗徒大事錄,我們將看到耶穌和教會帶來喜訊,宣告釋放,復明,並釋放受壓迫的人。這也是我們的任務。耶穌召叫他的教會要愛那些不可愛的人,服務不配的人。這不是舒適的門徒職責。

喜訊不是貧窮人、盲者和受壓迫者所專有的。然而,他們在聆聽福音時,他們會比別人更高興,因為他們得到很多,但失去很少。現在的狀況不會控制到他們。富有的人、有權勢的人,和那些只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人,將幾乎不是可接納的。事實上,他們將是殺害耶穌的人。在本福音,耶穌將經常談及富有的人(1:53; 6:24; 12:16-21; 14:12-13; 16:19-31; 18:18-25; 19:1-10; 21:1-4)。除了匝凱的例子以外(19:1-10),類似的參照都是負面的。耶穌將警告,「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入天主的國還容易」(18:25)。

當我們讀到依撒意亞的這些話時,我們必須記得,貧窮、俘虜和盲目都具有生理和靈性的幅度。荷包空空是不好的,但靈魂空虛是更差的。俘虜是可怕的,但潘霍華及其他的人顯示出,身處可怕的牢獄當中,是可能保持自由的。運動家和演員奮力從毒品中釋放出來,他們展示了真正的奴役。海倫.凱勒(Helen Keller)自嬰孩時已失明,但她的言行卻展現清晰的視野,看到生命的核心。

這些依撒意亞的經文所提出的承諾,不但為窮人,也為所有猶太人。羅馬軍隊鎮守他們的土地,以確保人民尊守羅馬法律,並收集羅馬的稅項。猶太人不能制定自己的行程,或決定自己的命運。至於政權方面,國家是貧窮的、被俘虜的,和受壓迫的。他們極之需要耶穌所應許的救恩。

然而,納匝肋人將拒絕耶穌的福音,因為他的視野伸展到外邦人和猶太人(22-30節)。他們拒絕分享一個相容的視野。耶穌到來,是使盲者復明(18節),但納匝肋人堅持保留他們狹隘的視野。

4:20-21: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20他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22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讓耶穌的教誨以「今天的」說話來開始。

──「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今天,上主的神臨于我身上。

──今天,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

──今天,我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

──今天,我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

在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錄,「今天」從不許變成「昨天」或再次被遺忘,成為模糊的「某天」。

「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這可能是世上最短的講道,卻相當有力。以色列人在他們整個歷史中,由亞巴郎開始(創12:1-3),已一直期待天主許諾的實現。現在,耶穌宣佈這期待已成過去,那日子已來到,許諾已實現,救恩已在咫尺!這的確是喜訊(4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