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第三主日

聖經:路 3:10-18

釋經

10-14節:那麼,我們該作什麼呢?

「10群眾向他說:「那麼,我們該作什麼呢?」11他答覆他們說:「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12稅吏也來受洗,並問說:「師傅,我們該作什麼呢?」13他向他門說:「除給你們規定的外,不要多徵收!」14軍人也問說:「我們該作什麼呢?」他向他門說:「不要勒索人,不要敲詐;對你的糧餉應該知足!」

「群眾向他說:『那麼,我們該作什麼呢?』」(10節)。這是群眾在聖神降臨那天發問的同一問題(宗2:37)。伯多祿回答說,「你們悔改罷!你們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宗2:38)。不過,今天的經文發生在耶穌開始傳教生活之前,而不是在復活以後,因此,若翰沒有提及以耶穌之名施洗,或聖神的恩賜。相反地,他詳述特別的倫理準則;這些準則構成真正的果實,並作為真正悔改的證明。

「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11節)。乍看來,這似乎是解決大問題的小方法。若翰要求更困難的補救方法──分享食物和衣服似乎是太容易的。不過,這是耶穌對那願意獲得永生的富人所提出的同一要求:「把你一切所有的都變賣了,施捨給窮人」(18:22)。我們發現這節經文有清晰的舊約出處(約31:16-20;依58:7;則18:7),也是整個猶太基督徒傳統所強調的神學思想。任何正確的信仰必須涉及對窮人和不幸者的社會關注,而在眾位聖史當中,路加尤其力求強調這一點(路6:30; 12:33; 14:12-14; 16:9; 18:22)。

儘管我們中只有少數人認為自己是富有的,我們日益關注的肥胖問題,顯示出我們享受食物多於我們需要的,甚至超過我們身體能安全地容忍的限度。在新居裡,大型壁櫥迅速裝滿不需要的衣服。到處都是膨脹的現象:飯店的餐飲、超級裝飲品、SUV(運動功能汽車)、大浴室、新建豪華大宅等。若翰呼籲我們檢討自己的真正需要,並與貧乏的人分享。這並非小事。若翰警告,我們的永恆命運還很難說。

「稅吏也來受洗,並問說:『師傅,我們該作什麼呢?』」(12節)。他們最可能是贏得為羅馬收集費用、關稅的投標的猶太人。若翰簡單地回答:「除給你們規定的外,不要多徵收!」軍人也問,「我們該作什麼呢?」(14節)。他們最可能是為黑落德服務的猶太人,也許被派保護稅吏和執行收稅。若翰回答:「不要勒索人,不要敲詐;對你的糧餉應該知足」(14節)。

若翰的回應是簡單直接的。人們輕視稅吏和軍人,因為他們迫害百姓。一個人甚至會問:虔誠的人是否可能作稅吏或軍人。贏得收稅合約的人只有很少的選擇,他們要派出手下,達到所需的定額。這些手下必須收取額外的金錢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於是非常容易受到誘惑,詐騙人們的錢財。軍人有時使用暴力,以確保人們照單付款。這是一個吸引壞人的壞制度。不過,若翰沒有告訴稅吏和軍人要找新的工作,反而告訴他們待人要公平和誠實。如果因上頭施加壓力而不可能公平和誠實,也許他們需要另找工作。不過,他們應首先嘗試為職業帶來廉潔。一個虔誠的人能時常從制度的內部帶來積極的轉變。誰知道虔誠的人會完成什麼事業!

在第8節,若翰說:「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他隨後呼籲與人分享,誠實待人等,都為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的具體例子。對若翰而言,悔改應該是:徹底履行愛人如己的誡命(參閱路10:25-37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是否有些職業是基督徒不應從事的?我們很難看到一個問心無愧的基督徒如何從事犯毒和賣淫行業。筆者不能懷著好的良心而種植或售賣煙草,也不能促進賭博或色情刊物。其他基督徒有自己的禁止的職業的清單。若翰給予稅吏和軍人的回應建議我們可在所處的地方成為轉化的媒介。如果工作環境無法令我們誠實地和公平地待人,那麼,我們可能應找新的工作。

有關對天主的教導作出不同的回應,出現在黑落德對於若翰的批評(19-20節)的回應,以及群眾在10-14節的回應。當人們問如何恭敬天主之際,黑落德卻力求剷除這位先知。當天主的旨意啟示的時候,我們時常面對選擇。我們可能尋求完成天主的渴望,或即時拒絕並企圖消除眼前的訊息(或使者)。

15-17節:比我強的一位要來

「15那時,百姓都在期待(默西亞) ,為此人人心中推想:也許若翰就是默西亞。16若翰便向眾人說道:「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一位要來,就是解衪的鞋帶,我也不配。衪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17木已放在衪手中,衪要揚淨自己的禾場,把麥粒收在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

「那時,百姓都在期待」(15節)。猶太人很久已沒有見到好像若翰那麼境界超凡的先知。他們很自然地懷疑若翰是否他們期待的那一位。因此,每個福音作者很努力清楚指出若翰是在耶穌之下。「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一位要來」(16節)。若翰雖然對群眾作出嚴厲的評價,卻沒有拒絕為他們施洗。正如舊約的先知,他的目的並非譴責,而是拯救。他為這些群眾帶來壞消息(7-9節),但只是要準備他們迎接喜訊(18節)。

若翰很快把自己跟要來的那一位區分:(1)要來的那一位的洗禮更有力。(2)若翰連解那一位的鞋帶也不配。(3)那一位要來審判。

「衪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16節)。這也可以翻譯成「風與火」,使人聯想起聖神降臨的經驗(宗2:1-4──也是路加所著的。)顯然地,路加從五旬節那天聖神的傾注,並從後來的基督徒傳教使命中,看到若翰的許諾的實現。問題是,火的洗禮的含義究竟是救贖抑或是毀滅。有些學者把16節火的洗禮跟17節不滅的火連繫起來,賦予它一種審判的意義(而不像聖神降臨的『火舌』)。不過,天主也利用火來鍊淨和洗淨,好使虔誠的遺民能得救(依1:25; 4:4-5;匝13:9;拉3:2),這樣看來,聖神的洗禮和火是為了拯救而不是毀滅。或者,洗禮的火也許包含雙重的目標──懺悔者在鍊淨者的火中繼續淨化,邪惡的人則因暴風和火而遭毀滅。

「木已放在衪手中」(17節)。木是一種好像鏟子的工具,農夫用來把穀物扔在空氣中。風把較輕的糠秕吹走,留下較重的麥粒。然後,農夫然後焚燒毫無價值的糠秕。這個比喻是清晰的。那些真誠悔改的將會收在倉內,而那些沒有悔改的將用不滅的火焚燒。不過,講道者不應……利用若翰的訊息作為許可,向聆聽者發動攻擊,而沒有救贖的內容……主要的目標是拯救麥子,而不是焚燒糠秕。

18節:他傳報喜訊

「18他還講了許多別的勸言,給百姓傳報喜訊(希臘文:euengelizeto)。」

對於把若翰的宣講形容為「喜訊」,我們都感到驚訝,無論若翰的訊息是什麼,它並不是福音。若翰的訊息並非佳音,它只會叫人怵目驚心。的確,若翰的宣講不是「令人感覺舒服的」宣講。這裡沒有「相信便會致富」的主題,沒有強調自我價值,沒有肯定。然而,若翰的訊息包含壞消息和喜訊。

──壞消息是:「斧子已放到樹根上了」(9節);「糠秕要用不滅的火焚燒」(17節)。

──喜訊是:富有成果的悔改是可贖罪的(8節);連稅吏和軍人都受到歡迎(12-14節);要來的那一位「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16節);基督將「把麥粒收在倉內」(17節)。

我們很容易強調積極的一面而掩飾罪的現實。若翰提供一個更佳的模範。他首先列明人們的罪過(7-9節),然後提出具體的例子,如何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10-14節),並許諾那一位要來,為悔改的人履行奇妙的救贖職務(15-17節)。的確,那就是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