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聖節 (節日)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來到他面前,他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1-12)(11月1日)

聖經:瑪 5:1-12

釋經

5-7章:山中聖訓

瑪竇福音是一部要理教授的福音。以山中聖訓(5-7章)作為耶穌傳教生活的開始,是五個主要訓誨部份的第一個(也參閱10:5-11:1; 13:1-53; 18:1-19:1; 24:3-26:1)。以大任命作為耶穌傳教生活的結束,其中耶穌吩咐他的門徒去使萬民成為門徒(matheteusate),教訓他們遵守他所吩咐他們的一切(瑪28:19-20)。因此,在瑪竇福音裡,耶穌的工作都是以強調教訓作為開始和結束。

山中聖訓幾乎肯定是一系列教訓,而不是在一個背景下所講的道理:

──為一個環境聽眾來說,這是太長和太複雜。它以書寫形式比說話的來得更好。

──山中聖訓約一半的篇幅可在路加福音找到平行文,部份在路加的山中聖訓,其餘的分散在整部福音裡。瑪竇福音的特徵就是搜集耶穌的教訓……把耶穌的教訓歸納在一種模式之下;路加所採用的方式,是將耶穌的教訓分散地記載在福音的各處。

這篇道理是耶穌的就職演講,他藉此展示他對天國的生活的看法。在山中聖訓裡,耶穌概述天國藉以統治的原則。這不是一套為得現世成就的規則,而是瞥見那管理天國的規則。天國是映像世界,在那裡一切看來是逆轉的──貧窮的人是有福的──溫良的人要承受大地。我們無需等待在永恆中看見天國,因為它已在我們中間。耶穌宣告,「天國臨近了」(瑪3:2; 4:17; 10:7;也參閱12:28)天國是天主統治的地方。每當一個人選擇事奉天主,天國便臨近了。這世界賞報自私的、具野心的行為,但耶穌祝福神貧的、哀慟的、溫良的人。

3-12節:真福八端

在真福八端裡,耶穌顛倒世界。我們相信自尊心;耶穌卻祝福神貧。我們尋找快樂;耶穌祝福那哀慟的人。我們看到積極進取的人的成功;耶穌祝福溫良的人。我們喜愛飲食;耶穌祝福飢渴慕義的人。每端真福都以makarios這希臘字作開始,一般翻譯為「有福的」或「快樂的。」「有福的」是較為可取的,因為它具有宗教的含義──福樂是天主的恩賜。我們在使用「快樂的」這形容詞時,通常是慶祝我們的權力或我們的慾望得到滿足,往往是與真福矛盾的。

首四端真福(神貧的、哀慟的、溫良的、飢渴慕義的)形容人的心靈與天主相連繫。其餘的真福(憐憫人的、心裡潔淨的、締造和平的、為義而受迫害的)形容一個人與別人的關係。耶穌列出作為屬於天國的人的特徵,也是耶穌自己作為天國的僕人和天父的兒子(11:27; 20:28)的特徵。耶穌是良善心謙的(11:29);他為不悔改人的人而哀慟(11:20-24);他憐憫人(9:13,27; 12:7; 20:30);他締造和平(5:43-45; 26:52)。如果他是謙卑的,那麼,他的門徒更必須怎樣,因為他們要效法他的行徑(10:24-25; 23:8-12),相對於現世宗教名人的典型例子(23:5-7)。

路加福音所載真福的版本(路6:20-26)與瑪竇的截然不同。路加只包括四端真福,是較短的和較物質的。在路加福音,耶穌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相對於瑪竇的版本──「神貧的人是有福的。」路加也以真禍與真福作對比──即是說,第一端真福與「但是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路6:24)成對比。

1-2節:耶穌就上了山

「1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2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

「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1節上)。山往往是與天主相遇的地方,而最明顯的是梅瑟在西乃山上(出19-34章)。瑪竇在本福音包括很多梅瑟的象徵,儘管他視耶穌比梅瑟更偉大。梅瑟和耶穌兩人:

──的童年都受到一個惡統治者頒佈的諭令所威脅(出1-2章;瑪2:13-15)。

──遭到自己的人拒絕(出2:14;瑪13:55-58)。

──出離埃及(出2:15;瑪2:15)。

──經過水裡(出14章;瑪3:13-17)。

──在曠野受試探(出16章;瑪4:1-11)。

──上山(出20章;瑪5:1; 17:1-8)。

──在下山時,面對他們的跟隨者的罪過/缺點(出32章;瑪17:9-21)。

這看來耶穌好像上山,部份是為了逃避群眾,而他向門徒講出這篇道理。然而,群眾無意中聽到,並「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的人,不像他們的經師」(7:28-29)。「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1b節)。坐下是辣彼訓導的傳統姿勢。耶穌坐下,標誌著開始上課的時候。耶穌的門徒上他跟前來,說明他們附屬的角色。「他遂開口教訓他們」(2節)。這句開場白是故意寫下的,標誌訊息的重要性。路加在開始敘述時稱,耶穌「下山,站在一塊平地上」(路6:17)。

3節:神貧的人是有福的

「3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3a節)。天主以恩寵的調子開始十誡──使人想起天主把以色列人脫離奴役。第一條誡命──「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20:2)──是基礎的,即不忠於第一條誡命的人不甚傾向於尊重任何誡命,但忠於第一條誡命的人將嘗試尊重所有誡命。同樣,耶穌以祝福的恩寵調子來開始真福,而第一端真福跟第一條誡命都是基礎的。神貧的人,即那些依靠天主的人,也傾向為一個沒有天主的世界哀慟──以溫良的精神接觸別人──飢渴慕義──等等。

「貧 Ptochoi」解作赤貧。真正的貧窮是殘酷的事。它打破人。他們受苦。他們每天面對自己的無助,知道即使一個小小的仁慈行動都會使事物不同。他們焦急地期待一個答應幫助的姿態或眼神。他們渴望一點點仁慈。他們渴望一點點尊嚴。神貧的人站在天主前,是好像那樣的。他們知道,他們手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天主需要的,心裡沒有任何東西迫使天主接納他們。他們帶來自己的貧窮,希望得到食糧。他們帶來自己的心碎,希望得到修補。他們帶來自己的罪過,希望獲得寬恕。他們帶來自己的哀傷,希望得到安慰。他們帶來自己的疾病,希望得到治癒。他們不是來談判,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東西可提供。他們的ptochoi──神貧──已打破他們,使他們成為肥沃的土地,好能接受天主的祝福。

耶穌告訴我們,「我實在告訴你們:富人難進天國」(19:23)。天主使我們朝向天主,但財富和權力使我們內向。我們越多財富,我們便越愛財富──我們越信任財富──我們越少感到需要天主的幫助──我們進入天主的臨在時越驕傲自豪──因而越少可能領受天主的救恩。然而,門徒問,「這樣,誰還能得救呢?」耶穌注視他們說:「為人這是不可能的,但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3b節)。天國是耶穌所應許所有美好事物的包含一切的參考準則。

在第二至第七端真福(4-9節),所應許的是未來──「將要」。在第一、第八和第九端真福(3,10及11節),應許是現在──「是」。神貧的人(3節)和受迫害的人(10-11節)現在擁有祝福。

4節:哀慟的人是有福的

「4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這端真福的根源是依61:1-4,天主給一個人傅油,「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安慰一切憂苦的人。」從經文的語境,這篇後充軍預言顯然是向那些為以色列的荒廢而哀慟,以及為那帶來懲罰的不服從而哀慟的人講的。他們好像西默盎「期待以色列的安慰」(參閱路2:25),因為在一個新時代裡,再沒有哀傷的。天主真正子民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為天主子民現時的狀態和天主在世的計劃而哀慟。

真福的應許是「他們要受安慰」。安慰這希臘文字跟「護慰者parakletos」一詞相關(若望福音4:16)。護慰者是在有需要時的助佑者或安慰者。有信德的人為世界的現狀,而非為世界的未來難過。有信德的人按照天國將臨和天主將糾正一切的應許而生活。有信德的人將在來來,即天主糾正一切的時候受安慰,但也在現時因天主的應許而受安慰。

5節:溫良的人是有福的

「5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溫良」一詞使人想起羞怯,是耶穌無意傳遞的概念。為了解這端真福,我們必須參考上下文的希伯來文及希臘文原文。耶穌引述詠37:11。在該篇聖詠裡,信徒把自己的土地失落在惡人的手裡,但聖詠的作者安慰他們,作惡的人「有如青草,快要枯槁」(2節)。他呼籲他們「信賴上主,致力善行,你必安居樂土,享受康寧」(3節)。他答應,「再過片刻惡人就不知所在……但善人將繼承樂土,必將樂享平安幸福」(10-11節)。這篇聖詠給那些身處逆境但仍忠信的人許諾,他們的土地將被恢復,不是因為自己的力量,而是作為來自天主的產業。

聖詠37首「溫良」的希伯來文是anawim。Anawim是用來形容梅瑟:「梅瑟為人十分謙和(anawim),超過地上所有的人」(戶12:3)。梅瑟在焚燒的荊棘叢展示他的謙和。他害怕看見天主,他說:「我是誰,竟敢去見法郎?」(出3:6,11)。他問:「他們必然不肯相信我,也不肯聽我的話」,最後,他在絕望中說:「吾主,……我不是個有口才的人……我原是笨口結舌的人」(出4:1,10)。

但是,他在天主前雖然謙遜,但在面對法郎則一點也不怯懦。他在行動時不猶豫,即使他的行動帶來災難,足以毀滅埃及人。當以色列民製造金牛,而梅瑟為他們的性命而懇求天主(出32:11-14),他的溫良再一次出現。即使在天主前,他並不怯懦,他能言善辨地請求天主饒恕人民的性命。當以色列民面對天主的憤怒,他的心靈溫良地對待他們。但是,當他發現人民在山腳喧嘩跳舞時,便憤怒得摔碎約板。他強迫以色列民把金牛,投在火中焚燒,搗成細末,撒在水面上,然後飲用──有效地把黃金變成糞土。他是謙和(anawim)的,但不是軟弱或猶豫不決。

真福裡「溫良」的希臘文是praus。耶穌形容自己為「良善心謙的」(11:29)。瑪竇形容耶穌是君王,「溫和地騎在一匹驢上」(21:5)。耶穌受審訊時表達出他的溫良(praus),他拒絕替自己辯護。然而,我們很難稱耶穌為軟弱或怯懦。他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從殿院都趕出去,傾倒了換錢者的銀錢,推翻了他們的桌子。他與法利塞人唇槍舌劍。他對疾病和魔鬼施行權威。他具有權威地教導人。

如果梅瑟和耶穌是溫良(anawim及praus)的模範,他們的行為使人想起這些字的真意義。梅瑟或耶穌都不是追求個人的富足。然而,當持守原則或保護弱小者時,他們就很堅強。重要的是,他們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靠天主的力量行事。這樣的人能夠靜默地、充滿信心地行事,而靠著天主的助佑,他們當然會成功。令人驚訝的是,溫良的人將承受大地。我們假設天主會賜給他們天堂,但耶穌給他們應許大地。「承受」一詞就是提示。天主賜給他們產業,這恩賜是他們永不能為自己贏得的。

6節: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

「6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在耶穌時代,人們很少吃肉,而且時常飢餓──有時挨餓。飢餓與口渴是使人不得不接受的!飢餓的人只能想到食物!口渴的人只能想到水!飢餓與口渴完全是人的焦點。「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完全集中於正義的人是有福的!飢渴個人聖德的人是有福的!渴望生活在正確關係的世界裡的人是有福的!渴望臨現人間如同在天上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天主將賜予他們所渴望的東西!他們的夢境要成真!當他們的夢境成真的,夢想不會是空洞的。他們不會發現生命仍是空虛的!他們不會沒有明確的未來!他們將不再渴望什麼!「他們要得飽飫!」

7節: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

「7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憐憫」一字的希臘文所指的是憐憫的具體行為,而不僅是憐憫的態度。「憐憫」以同情心開始,然後是行動。希伯來文的憐憫是chesedh,意即進入人內心的深處,使我們可以藉他的眼光來觀察,藉他的見解來思想,並以他的感覺來感覺事物。耶穌向那些感受別人痛苦並以行動舒緩別人痛苦的人宣告祝福。

耶穌應許,「他們要受憐憫。」新約中一直不斷的教訓我們,唯有憐憫人的,才能得著恕你們的過犯。

──在瑪竇福音,耶穌教導如何祈禱,「寬免我們的罪債,如同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6:12)。

──他兩次引述歐6:6,呼籲仁愛而不是犧牲(9:13; 12:7)。

──他給予不寬恕僕人的比喻,譴責未能憐憫的人(18:21-35)。

──他譴責經師和法利塞人嚴格遵行什一奉獻,卻忽略公義、仁愛和信義(23:23)。

這是天主的本性,向我們顯示仁慈,但天主要求我們把它傳開去。服從耶穌的倫理的首個測驗,並非服從是否使人在倫理上更堅定,卻是否使人在人性上更溫良──憐憫。如果憐憫人的人真的要受憐憫,那麼,那些已受憐憫的人更傾向施予憐憫。他們具有所需的憐憫,便能夠同情那些需要憐憫的人。在那意義上,憐憫是循環的,所以,問題是如何推動這憐憫的循環。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天主已藉著愛我們而施予憐憫(羅5:6-8)。基督給我們顯示仁慈,派遣我們進入世界,使憐憫活下去。

8節: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

「8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耶穌採用詠24:3-4:「誰能登上上主的聖山?誰能居留在祂的聖殿?是那手潔心清的人。」

心裡潔淨的希臘文是katharos,具有兩個既相似又不同的意義:

──它解作清潔──不骯髒。耶穌警告,「因為由心裡發出來的是惡念、凶殺、姦淫、邪淫、盜竊、妄證、毀謗」(15:19),並祝福不受這些邪惡玷污的潔淨心靈。

──它也解作無雜質──不摻雜──不與外來的物質混合。心裡潔淨就是完全奉獻給天主。它好比在地裡發現寶藏,於是賣掉一切,來買了那塊地。它好比賣掉一切來買一顆寶貴的珍珠(13:44-46)。心裡潔淨的人不僅有信德,而是擁有堅定不移的信德,導向忠信的生活。

潔淨的心的相反,就是分心。它企圖侍奉兩個主人,但最終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耶穌警告,「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6:24)。雅各伯說,「你們要親近天主,天主就必親近你們。罪人們,你們務要潔淨你們的手;三心兩意的人,你們務要清潔你們的心」(雅4:8)。

應許是心裡潔淨的人要看見天主。對於專心一致的天主之僕而言,這是適合的賞報。英國知名護教家魯益師(C.S. Lewis)指出:我們害怕天堂是誘餌,而且,如果我們讓天堂作我們的目標,我們將不再公正無私。事實並非如此。天堂沒有提供一個唯利是圖的靈魂所渴望的東西。告訴心裡潔淨的人將看見天主,這是安全的,因為唯有心裡潔淨的人才想看見天主。

9節: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

「9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

和平的希臘文是eirene,而瑪竇以希臘文記錄真福。然而,耶穌說阿拉美語,即一種希伯來文。希伯來文是shalom,而我們就是透過這個字來理解這端真福。Shalom不只是沒有紛爭,而是存在和諧與弟兄友愛。耶穌不是祝福那些避免衝突的人,而是締造和平的人。應許是締造和平的人將稱為天主的子女。「天主的子女」是「虔敬的人」的另一種說法。

10節: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

「10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初期的基督徒因為不同的理由而受迫害。猶太人,其中包括掃祿,迫害基督徒,指他們是異端者。猶太人和羅馬人指控基督徒很多不道德的行為。在最後晚餐中,耶穌曾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導致基督徒被指為食人者。愛宴(Agape)與彼此親嘴問安則被指控為不道德行為。默示錄文學被指控為煽動言論。基督徒拒絕稱「凱撒是主」,則被指控為叛國。瑪竇福音成書時,基督徒正受到迫害。本福音有助他們恰當地看待迫害。

耶穌並非稱所有受迫害的人為有福,而是「為義而受迫害的人。」如果我們經驗迫害,我們必須反問,這是否因為我們是正義的,抑或純粹是容易受傷。真的正義帶來迫害。耶穌說,這樣的正義也得到祝福。要注意「為義」(10節)和「為了我」(11節)之間相似的地方。應許是「天國是他們的。」這是重複第3節的應許。

11-12節:你們是有福

「11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12你們歡喜踴躍罷!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富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

「你們是有福」(11節)。耶穌改變真福的形式,直接向他的聽眾講話。這裡採用「你們」(複數),使人想起耶穌直接指向信仰團體(教會),而不是個人。

「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11節)。基督徒可預料福音的敵人任意使用各種武器:嘲笑(利用幽默作為嘲弄)──迫害(身體或精神虐待──甚至謀殺)──以及毀謗(假指控)。這些武器看來會擊敗基督徒,但天主繼續在那些在逆境中見證基督徒信德的人心裡工作。

正如上述所指出,對瑪竇的教會而言,迫害不是學術的事。耶穌在此把他們的痛苦放置在語境,把它跟大先知連繫。先知忠信的宣講給他們帶來迫害。最近的例子是洗者若翰,因反對黑落德娶兄弟的妻子而被斬首。接著的例子是耶穌。如果教會反對邪惡,就不可期待免於受苦,但能期待獲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