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你們以為怎樣?從前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兒子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去工作吧......」(瑪21:28-32)(9月27日)

聖經:瑪21:28-32

釋經

28-32節:你們以為怎樣?

「28你們以為怎樣?從前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工作罷!29他回答說:主(希臘文:kyrie),我去。但他卻沒有去。30他對第二個也說了同樣的話,第二個卻答應說:我不願意。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31二人中那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他們說:「後一個。」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32因為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你們仍不相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

耶穌提出第一條問題:「你們以為怎樣?」(28節)。這些宗教領袖迴避有關耶穌的權柄的問題,但他們不能迴避這故事,因為故事的要點是很明顯的。當他們未能回答,這故事和他們的反應譴責他們。

這個比喻只見於瑪竇福音,勾劃出兩個對天主召叫的回應

第一個兒子說,「主,我去」,但他卻沒有去。第二個兒子說,「我不願意,」但後來改變了主意,做了應做的事。兩個兒子都是違反了「孝敬父母」(出20:12)的誡命。但那一個的罪是更嚴重?

31-32節清楚顯示稅吏和娼妓是第二個兒子,而司祭長和長老是第一個兒子

當洗者若翰呼籲人民悔改,稅吏和妓女悔改了,也受了洗。他們很容易悔改,因為他們的罪過是明顯的。然而,宗教領袖不願意承認悔改的需要,並拒絕了若翰的呼籲。他們也拒絕耶穌。

在29節,第一個兒子說,「主(希臘文:kyrie),我去」,但他卻沒有去。我們想起耶穌較早前在本福音說,「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希臘文:kyrie)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天國」(7:21)。

對於天主的子民來說,服從每時每地都是問題

「教會工作」如何容易變成純粹維持制度……我們表示要去葡萄園,但與其收割葡萄,我們把時間花在沿途的路上重新舖設石塊。信友常常容易變得自滿──但喜訊就是,罪人常是悔改和得救的候選人。

我們的比喻是針對教義的原教旨主義,即告訴人相信正確的真理是得救的途徑,沒有任何道德的成份。此外,也針對情緒化的宗教復興主義,即只尋求回應,而不是生命。

「我實在告訴你們」顯示以下說話的重要性。「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31節)。稅吏和娼妓是罪人的代號──那些處於可敬的宗教準則以外的人。這些人的生活態度使他們與那種宗教儀式隔絕,而對一些好像法利塞人的人來說,這種宗教儀式就是宗教的核心。福音並不是天主忽視罪人們的行為,而是他們知道自己的罪過,所以成為悔改和救恩的候選人。相反地,宗教的精英自以為神聖,卻發現幾乎不可能面對自己的罪惡的現實。

「因為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你們仍不相信他」(32a)。「履行了正義」是閃語的措詞,相似「正義的坦途」(詠23:3)。若翰的「訊息和洗禮為全以色列揭示了成為天主正義的團體的途徑……面對這項挑戰,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先前拒絕的人卻相信若翰(他們悔改並受洗),而先前接納的人卻漠視他。

「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32b)。耶穌進一步把猶太的領袖與第二個、起初不服從的兒子對照,指出他們並不像那個兒子,他們沒有「後來悔悟過來」……並藉著相信若翰而作出適當的回應。

要正確瞭解這個比喻有一個要點,它並不是真正去稱讚什麼人。它在我們面前展示了兩種極不完全之人的圖畫……這故事中沒有一個兒子會帶給父親完全的喜樂,……可是到最後,那個順服的兒子遠比另一個兒子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