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五主日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不然的話,我早就告訴了你們......」(若14:1-12)(5月10日)

聖經:若 14:1-12

釋經

1節:你們心裡不要煩亂

「1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

「你們心裡不要煩亂。」有很多事令門徒感到煩亂:

──耶穌談及出賣和死亡(13:21-30),他自己也「心神煩亂」(13:21)。甚至猶達斯也在出賣之際(13:30)。門徒可以想像潛在的危險──不但為耶穌,也為他們自己。

──耶穌說:「我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不多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33節)。對捨棄一切、跟隨耶穌的門徒來說,當聽到耶穌說要離開他們時,必然感到極之迷惑。

「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雖然面對將要死亡的未來,但他沒有注視自己的煩惱,反而安慰他的門徒。他面對即將來的臨災禍時,他的忠告是信德──「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文法上,這兩個動詞可被視為預示的或命令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四個不同的方法來翻譯耶穌的說話:

──「你們信賴天主」(事實)。「也要信賴我」(命令)。

──「你們信賴天主」(事實)。「也信賴我」(事實)。

──「你們要信賴天主」(命令)。「也信賴我」(事實)。

──「你們要信賴天主」(命令)。「也要信賴我」(命令)。

最後的一句最可能是耶穌的意向。

在我們感覺敏銳的世界,值得注意耶穌承認門徒的害怕,卻沒有贊成。耶穌沒有使他們的害怕成為焦點,反而呼籲他們信賴。

耶穌呼籲門徒信賴,不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境況,而是儘管處於這樣的境況──擔保所希望之事的擔保,確證所未見之事(希11:1)。這種信德帶領亞巴郎跟隨天主,卻不知道他的目的地(希11:8-12)。天主祝福亞巴郎的信德,賜給他一個大民族──以色列──天主子民。耶穌將祝福門徒的信德──這個信德仍未完全出現在這桌上──給他們帶來教會──新以色列──天主子民。

耶穌呼籲門徒信賴,不但信賴天主,也要信賴他。信德和信任天主仍然是對成為門徒的合理要求,但是,「信賴我」可能涉及一個風險,跟一個被注定的人連繫,是超乎他們所準備付出的。

我們值得注意耶穌的忠告!當我們服從耶穌的忠告,信賴天主和耶穌,我們的憂慮便會失去它們的力量。的確,如果「一切協助那些愛祂的人」(羅8:28),我們還害怕什麼?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羅8:31)。那種信德戰勝恐懼。

2a節:在我父的家裡

「2a在我父的家裡(希臘文:oikia),有許多住處(希臘文:monai)。」

「在我父的家裡」這句話,比較「天堂」一詞是較親切和較沒有限制。凡與自己的父親保持愛的關係,都在父的家裡享有拒絕給大多數人的特權。耶穌在父的家,並應許我們將來要在父的家。

注意,我們不應把「我父的家」作為天堂的同義字。「這個有關父的家的指稱,需要首先從天主與耶穌互相住在對方之內的背景來閱讀,這種「住處」福音的開端已再三強調(例如:1:1,18)。在整部福音,場所一直是關係的象徵。

「有許多住處(希臘文:monai)。」「其中心意思並不是每個房間的規模盛大,而是有充足的預備,有超過足夠的空間,讓耶穌的每個門徒在父的家與耶穌在一起。

「住處」(monai)一詞亦與關係有關。希臘文monai是meno這動詞的名詞,在本福音常翻譯為「住」、「存留」。耶穌用meno一詞來形容親密的關係。

──「並且你們也沒有把他的話存留(menonta)在心中,因為你們不相信他所派遣的那位」(5:38)。

──「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menei)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6:56)。

──「你們住(meinate)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menete)在我內,也一無所能」(15:4,也參閱5-10節)。

但是,儘管我們不應把monai局限於只解作天堂,但也不應排除天堂作為其中一個意思:

──14:2-3的獨特語言明白地談及一個地點(『地方』、『我父的家』、『許多住處』)」……那區別這樣的一處「地方」,就是天主的臨(『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

──耶穌「描述一座偌大的房子,有很多輔設的住處……這樣是按照希12:22所載的『永生天主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形像而描述,這象徵在默21:0-22:5所載天主之城的神視得以闡釋。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天堂上有住處,提供給所有得救贖的人。

2b-3節: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

「2b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3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

耶穌不是要遺棄他的門徒。迫近的死亡是天主計劃的一部份,卻不是終幕。耶穌將回來聚集他的門徒,但他要首先為他們預備地方。

天主子在父的家為我們預備地方,這是何等特別的待遇!當有客人來臨時,我們也盡量使一切美好。我們會清潔房子,做最好味的菜式。我們可想像耶穌在父家為我們預備地方。他預備的時候,將是充滿喜樂地期待我們前去。我們不可辜負天父;讓所有給我們預備的房間空置。因為天主願意祂的家人聚集在家裡,連一個也不失掉。

這幾節經文有不同的闡釋──耶穌的應許藉著他復活後的顯現再次實現──或者,耶穌在我們死亡時再來。這兩個闡釋在某意義上是真的,但其更深入的意義是末世性的,即耶穌將在時間終結時再來。

當時正是逾越節,而出谷紀可能是耶穌應許預備地方的背景。在申1:33,天主說,祂將一路走在以色列前面,替他們找地方;申1:29說:『不要畏懼,不要害怕』──這個命令好像耶穌所說的「你們心裡不要煩亂。」按照這個類型學,耶穌將走在門徒前面,進入許地,給他們預備地方。

4-7節: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4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裡去的路。」5多默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6耶穌回答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

「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裡去的路」(4節)。耶穌已告訴門徒他將要走的道路(8:21-30; 10:11; 12:23-24),但只有在回想時才清楚明白他的意義。我們不能抱怨門徒未能理解他的死亡會是怎樣,同時,他以什麼方式回到天父,又以什麼方法受到光榮。

「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5節)。耶穌復活後,他將不相信那些聲稱看過復活基督的人的證言,也敢於說出自己不相信(20:24-31)。他在此不明白那條路,也敢於要求澄清。

耶穌回答:「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這是若望福音多次採用「我是(ego eimi)」言論的其中一次(6:35; 8:12; 9:5; 10:7; 11; 11:25; 15:1)──「我是」就是天主的名字(出3:14)。

──耶穌是「道路。」如果我們問路,而有人告訴我們怎樣走,我們也可能會迷失的。然而,如果那人領我們到目的地,我們就確保能走到那裡。對我們來說,那人就成了道路。耶穌不但給我們指向父,而他本身就是道路。

──他是「真理。」真理使我們獲得自由(8:32)。耶穌是活生生的真理,並會把我們交在真理之神的手裡(14:7; 15:26; 16:13)。耶穌是魔鬼的相反,而他在談及魔鬼時說:「在他內沒有真理」(8:44)。

──他是「生命。」對猶太人來說,妥拉是生命之書。它給人指示什麼是賦予生命的信仰,以及如何實踐。現在,耶穌成了賦予生命者。他說:「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10:10)。

正如我們以關係來定義「住處」,耶穌把生命定義為關係。他在大司祭的祈禱中說:「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17:3)。

「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6b節)。有很多基督徒因這聲明的排他性而生氣。

但學者提出深思的反省:

──假如這看來是令人生氣的排他性,那麼,我們要謹記,提出這聲明的,就是降生成人的聖言、天父的啟示者。假如天主除了祂的聖言(降生成人與否),沒有與人類溝通的途徑,那麼,人類除了同一聖言外,也沒有接近天主的途徑;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為了提出這樣的接近天主的途徑。在福音序言的光照下,耶穌的主張便被理解為包括的,而不是排他的。一切真理是天主的真理,正如一切生命是天主的生命;但天主的真理和天主的生命在耶穌身上降生。

──第一個假設是沒有道路通往天父,而耶穌已開創一條道路(希10:20),自己更成為那條道路;另一個假設是有很多通往父的道路,而若望福音裡的耶穌封閉所有道路,除了他自己以外;前者大概比後者更為準確。

──真正的問題也許不是教會以外的人是否得救,而是教會內的人是否意識到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第四部福音並不關於回教徒、印度教徒、或佛教徒等的命運……這幾節經文是某信仰團體的宣認,深信它在降生成人內所領受的真理和生命。

8-10節: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8斐理伯對他說:「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9耶穌回答說:「斐理伯!這麼長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把父顯示給我們呢?10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我自己講的;而是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

「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8節)。在很早以前,梅瑟曾祈禱:「求你把你的榮耀顯示給我」(出33:18),但天主回答說:「我的面容你決不能看見,因為人見了我,就不能再活了」(出33:20;也參閱約9:11; 23:8-9;詠18:11; 97:2)。

「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9節)。本福音的序言給我們預備了這項陳述,說:「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衪給我們詳述了」(1:18)。

──耶穌在較早前聲稱,他的工作和說話都是父的工作和說話:「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作什麼;我所講論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訓我的」(8:28)。

──他也呼籲他的門徒透過他的工作而看見他與父的合一:「假使我不做我父的工作,你們就不必信我;但若是我做了,你們縱然不肯信我,至少要信這些工作,如此你們必定認出父在我內,我在父內」(10:37-38)。

──現在,他更清楚地陳述這事:「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10節)。再次注意對關係的強調。耶穌與父合而為一,這是紮根於猶太人的理解,即使者具有派遣者的權威,並以此權威來說話。唯有當使者與派遣者保持密切的關係,了解派遣者的心思意念,並忠信地遵守派遣者的旨意,這才是可行的。

「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我自己講的;而是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10節)。本福音指耶穌的奇蹟為神蹟(標記)(2:11; 4:54; 6:2等)。這些神蹟肯定耶穌屬神的權威,並指向那住在耶穌之內,而祂的工作由耶穌履行的父。

11-12節:你們因我的名無論求父什麼

「11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不然,你們至少該因那些事業而相信。12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業,他也要做,並且還要做比這還大的事業,因為我往父那裡去。」

「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11節)。教會要求人相信整套教義,但在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就是相信一個人。我們藉相信耶穌來開始信仰生活──相信耶穌與父是一體──相信耶穌是在父內,而父也在耶穌內──相信耶穌是天主子。如果我們相信這一切,其餘的基督徒教義便會連貫得很好。如果我們不相信這一切,基督宗教也根本沒有意義。

耶穌在此作出兩個重要的應許。首先,「凡信我的,……要做比這還大的事業」(12節)。考慮到耶穌行了許多神蹟(2-11章),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應許。然而,當我們考慮到耶穌在世的傳教職務是局限於幾年的光境,而且在一處很小的地方進行,這應許是可理解的。他的門徒將要得到聖神賦予的能力,走遍世界各地。他們會一直這樣做──至少兩千年。這應許的實現將在五旬節開始;屆時伯多祿和宗徒們將為三千人施洗(宗2:41)。

第二,耶穌答應:「你們因我的名無論求父什麼,我必要踐行」(14節;也參閱瑪7:7-11; 18:19; 21:21;谷16:17-18;若一5:14-15)。這引導我們反問:因耶穌的名祈求是什麼意思。對很多人來說,這不過表示「因耶穌之名,亞孟」──一句公式的結束語──來祈求他們所想的一切,希望藉此保證耶穌會依從他們的渴望。

耶穌的意向並非如此。這裡所強調的,也是關係。正如使者以派遣者的權威說話(參閱上文;8-10節),唯有當我們與耶穌發展親密的關係、了解他,並服從他的旨意,「因耶穌的名祈求」才是可行的。為了報復、財富、權力,以及其他自私或卑鄙的要求,都在耶穌的應許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