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路19:1-10)(11月3日)

聖經:路19:1-10

釋經

平行故事

在匝凱的故事與肋未的蒙召(路5:27-32;谷2:13-17)之間有幾個相似的地方:

──肋未和匝凱都是稅吏。

──耶穌與他們二人一起吃飯。

──法利塞人批評耶穌(在肋未的敘述);群眾則對耶穌竊竊私語(匝凱的敘述)。

──肋未捨棄一切跟隨耶穌;匝凱則把一半的財物施捨給窮人,並賠償給他曾欺騙過的人。

──肋未的召叫以耶穌的話作結束:「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與匝凱的相遇亦以耶穌的話作結束:「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匝凱的故事與富少年的故事(18:18-30)之間,有幾處相似/相對的地方:

──二人都是富有的。

──二人都有權勢。

──富少年未能回應放棄財富的要求,匝凱則把一半財物施捨,即使耶穌沒有要求他這樣做。

──富少年的故事以耶穌的言論作結束:「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入天主的國還容易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入天主的國還容易。」匝凱的故事則以耶穌的言論作結束:「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

匝凱也是局外人,正如早前的故事所出現的人物:

──癩病人(17:11-19)

──寡婦(18:1-8)

──稅吏(18:9-14)

──兒童(18:15-17)

──瞎眼的乞丐(18:35-43)

1-4節: 匝凱攀上了一棵樹,要看看耶穌

「1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2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希臘文:architelones),是個富有的人。3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4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裏經過。」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1節)。作者以如此細膩的筆觸提醒讀者,耶穌正在走他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的終結,走近他的十字架──這個旅程在9:51開始,並快將在他抵達耶路撒冷時結束(19:28 ff)。

「進了耶里哥」(1節)。耶里哥是富裕的城市。它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橫跨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並靠近約旦河的渡口,是一個商業中心。耶里哥的居民出口棗椰樹和香膏。

「……匝凱,他原是稅吏長(希臘文:architelones),是個富有的人」(2節)。希臘文:Architelones 一字並不見於聖經其他地方,但清楚指稱稅吏長。對於一個富裕的社區來說,擔任稅吏長幾乎是財富的保證,而路加亦說明匝凱是富有的(2節)。在本福音裡,稅吏都得到好評(3:12; 7:29; 15:1; 18:10),富人卻不是(1:53; 6:24; 12:16-21; 14:12; 16:19-31; 18:18-25; 21:1)。

稅吏與羅馬人締約,在某個城鎮或地區徵收稅項,並為他們的特許權繳交可觀的費用。匝凱最可能把收稅的實際工作轉包給其他稅吏。他所賺取的利潤是徵收的稅金,但要扣除特許權費用和較低級稅吏的薪金。這個制度容易被人濫用,獎賞稅吏收取過多的稅款。假如有居民反抗,羅馬軍人便會隨時起來支持稅吏(儘管激起過度反抗的稅吏可能失去特許權)。猶太人鄙視稅吏,認他他們是唯利是圖的人和盜賊。

匝凱的朋友圈子可能很小,只有幾個羅馬小官,他聘請的人,以及被他的財富所吸引的人。在那圈子以外,他有的大多是敵人。他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寂寞的人。他的財富只是部份地補償他的孤立(也許還有他的罪惡感,視乎我們如何理解第8節)。

「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3節)。如何第18章的瞎子,匝凱極之渴望看見。

「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4節)。他的行為是值得注意的。他身為稅吏長的職權要求人們尊重他的權力並遵照他的指示。他的地位要求尊嚴與權力。然而,這時,他要擠過群眾。他爬樹的時候會引起人注意他矮小的身材,因而遭受人們奚落。

5-7節: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

「5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希臘文:dei)住在你家中。」6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希臘文:hypedexato auton chairon)耶穌。7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

「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希臘文:dei)住在你家中」(5節)。在路10章,耶穌派遣門徒出外傳教。現在,他履行個人的使命。當耶穌說他「必須」(希臘文:dei)住在匝凱家中時,他是傳達一個神聖的目的。他必須在「今天」做,傳達一種緊急的意思。耶穌不是偶然來到耶里哥。他來是拯救匝凱。

「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希臘文:hypedexato auton chairon)耶穌」(6節)。匝凱必然感到多麼驚訝和榮幸!耶穌受人歡迎,並使他探訪的人感到榮幸。為什麼他使匝凱這樣的一個人感到榮幸?沒有人知道,包括匝凱在內,但匝凱卻「喜悅地」(chairon)回應。喜悅是對天主的主動一種很恰當的回應(1:14; 2:10; 10:20; 13:17; 15:5,32; 19:37; 24:41)。有些傳統曾把福音呈現為負擔,是惡耗而不是喜訊。路加的宣講要求強調喜悅。

「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7節)。在舊約,以色列民抱怨(竊竊私議)天主(出15:24; 16:2; 17:3;戶11:1; 14:2,27,29,36;申1:27;耶 2:29;詠106:25)。在本福音,法利塞人時常對於耶穌與罪人一起吃飯竊竊私議(5:30; 7:34; 15:2),但這裡卻是「眾人」。

「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7節)。正如匝凱可能因爬樹而遭人奚落,同樣,耶穌也可能因到訪匝凱家中而遭人批評。一般人視耶穌為朋友,他們不想他稱讚一個他們認為是敵人的人。

8節:我一半的財物

「8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一半的財物施捨(希臘文:didomi)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希臘文:apodidomi)。」

耶穌要求富少年變賣他的財物來施捨給窮人。他只是要求匝凱款待他,但匝凱卻自願把他一半的財物施捨給窮人,並且對他曾欺騙過的人,以四倍賠償。這超越梅瑟法律的要求,因法律只要求額外賠償五份之一(肋5:24;戶5:7),但偷竊動物則例外,要視乎情況而要求兩倍、四倍或五倍的償還。匝凱作出這樣的提議不是要贏得耶穌的贊成,而是顯示他的感激之情。他不是企圖獲得救恩,而是在救主面前表現得宜。他正在「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3:8)。

然而,我們不肯定匝凱曾否欺騙過誰。他說話中的動詞──「施捨」(didomi)和「賠償」(apodidomi)──是採用現在式的,可能顯示他慣常施捨給窮人,並賠償他曾欺騙過的人。換句話說,他可能沒有做不道德的行為,也可能是吹捧自己的誠實,希望在鄰人眼中得到維護。有些學者同意這個解釋。

但是,其他學者則支持傳統的解釋,即匝凱是承諾施捨給窮人和賠償。有學者提出一連串理由來支持這個觀點,其中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如下:

──假如匝凱是形容自己當時的行為,他的話聽起來就是自誇的。這行為很難得到耶穌的支持。

──在本福音裡,與耶穌相遇的富人都是迷失的,並且需要救恩(6:24; 12:16-21; 16:19-31; 18:18-25)。

──耶穌說,「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耶穌宣告救恩(影響匝凱與天主的關係),而不是維護(只影響他與別人的關係)。

──「先前的章節(18:9-14,15-17,18-30,35-43)都是涉及個人面對救恩的施予」,而不是維護。

──在19:10,耶穌說,「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耶穌來到耶里哥,是拯救一個迷失了的匝凱,而不是維護一個正義的匝凱。儘管沒有特別提及匝凱的悔改,路加卻故意讓他的讀者把他在19:8的聲明理解為見證與悔改相稱的果實(3:8);而且,儘管沒有特別提到信德,但19:4,6,8等節卻有所暗示。

其他支持傳統上想像未來情況的解釋的要點包括:

──假設匝凱一直行善會削弱故事,使它從救恩的故事貶低為辯護的故事。

──匝凱喜悅的回應和慷慨的承諾(6-8節)較符合一個昄依的經驗多於純粹辯護。

──群眾的憎惡顯示他們認為匝凱是有罪的。如果匝凱慣常誠實地與納稅者交往並慷慨施捨給窮人的話,他們很難如此否定匝凱。

簡言之,更適宜描述匝凱的行為被耶穌轉化,而不是匝凱一直都正確地行事。

當然,如果匝凱實質地欺騙人,他的四倍償還會使他窮困。他將自願做耶穌要求富少年所做的事(18:18-27),即把他的財物施捨給窮人。

9-10節: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9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 10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9節)。身為稅吏長,匝凱一直是局外人,是社會的癩病人。耶穌現在把他再次帶進圈內,宣稱他是「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正如他曾宣佈那病魔纏身的傴僂病婦為「亞巴郎的女兒」(13:16)。「駱駝不能穿過針孔,但天主能帶領一個富有的人進入天主的國(18:25-26),而天主能從石頭中(3:8),甚至從稅吏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

耶穌不是孤立地拯救匝凱,卻宣稱「救恩來到了這一家」(oikos)。匝凱的救恩使他的全家受益,也使他所捨施的窮人和賠償他曾欺騙的人等整個團體受益。團體的生活因一個能獲得人民信任的稅吏而得以轉化。

「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10節)。我們不敢判斷任何人是沒有希望的。不管我們是殺人兇手、恐怖份子、種族主義者、或強姦者,基督都尋找及拯救我們眾人。

在第15章,耶穌詳細盡地討論種種失物──遺失的羊(15:3-7)──遺失的錢(15:8-10)──迷失的兒子(15:11-32)。當找到他們時,都會帶來莫大的歡欣。現在,他宣告他的使命就是尋找和拯救迷失了的人。「尋找」一詞暗示耶穌採取主動,正如牧人主動尋找遺失了的羊(15:3-7)。我們可以肯定,當匝凱爬上樣要看耶穌的時候,耶穌也「尋找」匝凱,好能「拯救迷失了的人。」

這是喜訊!我們當中有誰不需要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