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復活主日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若20:1-9)(4月21日)

聖經:若 20:1-9

釋經

1-2節:一週的第一天,清晨

「1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2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

人們相信死人的靈魂會存留在墳墓裡三天,所以他們通常在埋葬後的首三天探訪墓穴。安息日的規定禁止在安息日前往墓園,因此,瑪利亞瑪達肋納能夠前往的最早時候,便是我們星期六的日落後,即安息日的結束和一週的第一天。傳統上,我們把這次探望安排在主日黎明,但若望只告訴我們,這是一週的第一天,天還很黑。

沒有福音講述這是釘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參閱瑪28:1;谷16:2;路24:1),反而是一週的第一天。也許它們想強調耶穌復活所引入的新日子。若望福音數次使用「黑暗」一詞,一般是談及靈性的黑暗(1:5;3:9;8:12;12:35,46)。也許若望在第1節使用「黑暗」一詞,是反映瑪利亞瑪達肋納在這一刻認知上的黑暗。在16節,耶穌將照亮她,但這一刻,她的世界仍是黑暗的。

瑪27:56與谷15:40敘述瑪利亞瑪達肋納有撒羅默和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伴同。路24:10則敘述瑪利亞瑪達肋納與約安納和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在一起。若望只提及瑪利亞瑪達肋納,但在2節,瑪利亞說:「我們不知道」,暗示她可能與其他人在一起。

若望沒有告訴我們前往墳墓的目的,但谷16:1卻說,婦女們「買了杳料,要去傅抹耶穌。」若瑟和尼苛德摩考慮到安息日臨近,時間緊迫,他們已做了可以做的事。瑪利亞來確保耶穌的遺體已預備妥當,她來是哀悼,並向一個人表示敬意,因為這人的死亡已使她非常傷心。耶穌曾經從她身上驅逐七個魔鬼,所以她非常敬愛耶穌。

那堵住墓門的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1節)。對觀福音描寫它己經滾開了,而瑪竇說有一位天使把石頭滾開(瑪28:2)。在瑪28章,天使告訴婦女,耶穌已復活了。在谷16章,使者是一名身穿白衣的少年人。在路24章,婦女們進入墳墓,卻找不到耶穌的遺體。在此,若望既沒有敘述使者,也沒有敘述瑪利亞進入墳墓。也許她進去,也許她從打開的墓門推斷耶穌不見了。她甚至沒有考慮到耶穌可能從死者中復活。在邏輯上,她推論有人從墳墓中把耶穌的遺體搬走。想像當發現親人的墳墓被人玷污,會有什麼情緒的反應。瑪利亞瑪達肋納一直感到悲傷。現在卻感到震驚──驚悸。

瑪利亞瑪達肋納的反應是告訴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門徒,「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2節)。她看,卻是看不見。她根據自己的經驗,假設人的身體不會純粹消失。大概當權者為了擦去人們對耶穌的回憶,於是把他的遺體搬走。或者,也許盜墓賊偷走遺體,因為在那時代,這是普遍的問題。

瑪利亞去見伯多祿,在某程度上,因為他是宗徒之首。此外,伯多祿與耶穌所愛的門徒留在附近,而沒有跟其他門徒一起逃走(18:15-18,25-27;19:26-27)。這兩人臨在墳墓附近是重要的,因為它為空墓確立兩位合法見證人(梅瑟法律所要求的人數)。身為女人,瑪利亞瑪達肋納沒有作為見證人的合法身份。

3-9節:看見了放著的殮布

「3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裡去了。4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5他俯身看見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6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7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希臘文:soudarian),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8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9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希臘文:dei──神聖的命令語)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看見伯多祿與耶穌所愛的門徒(一般認為是若望)之間的互相影響是有趣的。他們一起跑了一會兒,但後來那愛徒超過伯多祿,並首先來到墳墓。也許,那愛徒較年輕,能夠跑得更快。也許他被他的愛推動。他一旦來到墳墓,便俯身一看,卻沒有進去(5節)。伯多祿往往比較衝動,越過了他,進了墳墓,看見了殮布(6節)「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希臘文:soudarian),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7節)。

在這個故事裡,汗巾和殮布具有三個功能:

──首先,它們提供耶穌復活的可見證明。遺體已不見了,但殮布提醒我們耶穌的遺體曾經在那裡。

──第二,它們提供證據,指出耶穌的遺體沒有被偷走。盜墓賊不會留下珍貴的殮布,盜墓賊和猶太人權威沒有時間從遺體除掉殮布,因為這會延遲他們逃走,也增加被人發現的風險。

──第三,它們具有神學的功能。當耶穌復活拉匝祿,拉匝祿從墳中出來時仍纏著布。耶穌要吩咐旁觀者解開他,好使拉匝祿能恢復現世的正常生活(11:38-44)。然而,當耶穌脫離墳墓時,沒有阻礙,也許標誌他的復活進入天主永恆秩序的生命。

「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一看見就相信了」(8節)。相信什麼?這給人的印象是,他相信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但若望沒有告訴我們那一點。在下一節,若望反而告訴我們,「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9節),暗示那愛徒也許不相信耶穌已從死者中復活。有些學者認為他不過相信瑪利亞報告耶穌遺體不見了這事實,但是,如果跟「一看見就相信了」這鄭重的語氣比較,以及跟耶穌後來對多默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20:29),就似乎是無關緊要的。

看來是愛徒看見殮布和墳墓時,喚醒愛徒心裡某種很難於闡釋的剛開始的信仰。他發覺自己身處希望與信德之間,不明白所發生的事,但深深感到這事必定是奇妙的。

在第9節,「必須」(希臘文:dei──神聖的命令語)一詞是重要的……因為他們來看先預言的復活,但沒可能發生。天主的手已在此。它必須發生。

無論如何,那愛徒比伯多祿看得更清楚,因為伯多祿是看,卻看不見。他又比多默更樂於相信,因為多默要求無可辯駁的證據(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