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七主日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那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那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有人打你的面頰,...」(路6:27-38)(2月24日)

聖經:路 6:17-26

釋經

愛仇以及犧牲自我的愛(27-30節)

路加6:24-26的詛咒是對沉緬於現世福樂的人說的,27節以下是耶穌懇切叮嚀門徒和有意進入天國的人說的。耶穌在22節聲明那些受世人難為的是有福的,如今向那些人要求的更多了。以下所論的基本法律,是他給他們立定的愛德的誡命,這愛德不是平凡的愛,而是壯烈的愛:即叫他們愛一切仇人。若是仇人的敵意越大越兇,對他的愛也應越大越深。以恩愛對仇恨,以祝福對咒駡,以祈禱對磨難,這種愛的模範,在耶穌以後(23:34),緊隨著有他的忠實門徒斯德望(Stephen,宗7:59)。

27-28節:應愛你們的仇人

「27 但是,我給你們這些聽眾說:「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人;28 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

「應愛你們的仇人」『仇人』是指那些敵視反對我們的人;一個不惱恨仇敵的人,已經非常難得,但上主不單要我們不惱恨仇敵,祂還要我們「愛」仇敵。『愛』字的原文是神聖性質的愛(agapao),表示這個愛通常形容天主的愛,而在新约之後的基督徒著作中,也多以之來代表一種高尚的情操,而這極可能是受若望福音的影響(若21:15-17)。一個不惱恨仇敵的人,已經非常難得,但主不單要我們不惱恨仇敵,祂還要我們「愛」仇敵。愛,能化敵為友;恨,能化友為敵。

一般世人的反應是以咒詛還咒詛,以毀謗還毀謗;道德高尚的人的反應是忍讓不動聲色;基督徒的反應是以祝福還咒詛(羅12:14),以祈禱還毀謗。基督教導我/們在遭受迫害時,最有效的對策乃是祈禱;祈禱告能讓天主介入,改變環境,使我們可以平安無事的度日(弟前2:1-2)。

6:29-30節:幾個比方來說明愛德的法律

「29有人打你的面頰,也把另一面轉給他;有人拿去你的外衣,也不要阻擋他拿你的內衣。30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拿去你的東西,別再索回。」

耶穌用了幾個比方來說明愛德的法律:在天主的國內不應以法律為標準,而應以愛德為標準。29-38節與瑪5:39等相同。按耶穌所設的比方,仇人的敵視已由內而形於外,施行了強暴,對於這種強暴,耶穌不僅要求門徒甘心忍受,且要求他們爽快地忍受那更重大的磨難,更要求他們更大的寬仁。「有人拿去你的外衣」這是指別人無理的剝奪。『拿去外衣』象徵失去隱私。我們為著基督的緣故,甘心樂意喪失生活行為的隱私權。「也不要阻擋他拿你的內衣」『內衣』是指一個人最貼身的財物;當別人不公平地剝奪我們的財物時,不但不要求取回,甚至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路的經文,略有更改,以適合他的讀者,所以他記為:先讓取外衣,後讓取內衣,如此為希臘讀者更易明瞭。按瑪所記,則是先讓拿去內衣,而後讓取外衣,因為外衣對猶太人是最需要的,也是夜間窮人要用來蓋在身上睡覺的。

「凡求你的,就給他」這裏的意思不是要我們不分皂白的施捨,而是要我們的心能夠超脫,不受錢財的霸佔,因為財物是最能霸佔人心的(瑪6:21)。「有人拿去你的東西去,別再索回」『拿去』即「奪取」是帶有暴力性的搶奪;主的意思不是要我們助長暴力行為,任人為非作歹,而是說我們不要以暴還暴,以搶還搶。── 應知本處耶穌所論的並非嚴命,而是說明愛德的誡命重大。所用的話語是借喻的,為此不應以字面去解釋。耶穌有意教訓人把愛德看得比一切世財世物更高,當耶穌門徒的當甘心情願爽快地犧牲自己的權利,而不違犯愛德的法律。有時外教的哲人如我國的孔子,羅馬的辛尼加(Seneca)也講論愛仇,但他們的動機純是出於人道,就是為了避免更大的災禍,或者為了明哲保身,能以泰然生活。但是耶穌所要求的愛,是愛的本身,是取法於天主的愛(6:35)。

6:31-34:金科玉律的通則

「31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32若你們愛那愛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33你們善待那善待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這樣作。 34 你們若借給那些有希望償還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為能如數收回。」

31節可算是愛德的金科玉律(瑪7:12),給了一個同人往來的通則。這個通則也見於猶太人(多4:16)和其他外教人中,我國儒家也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勸語;但這都是消極方面的,而耶穌所定的卻是積極方面的。這是耶穌初次立定的。這通則還能解釋成利己主義的通則,就是說善待人,希望人再善待自己。這種愛不是基督徒的愛,基督徒的愛是要脫去利己主義,只尋求並希望天主喜歡。凡希望人還愛或善待,或希望人還回自己所施與的,這樣的人與「罪人」即「世俗人」沒有兩樣:世人的愛都是『有來才有往』的愛,因為他們也能因自愛而善待別人。基督徒的行為,應該與罪人有分別;若是我們所作的,罪人也能作,我們還算什麼功德呢?基督徒的愛出於愛天主之情,目的只是要叫天主喜歡。

6:35-36:誰有這樣的愛,可等待天主的厚報

「35但是,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如此,你們的賞報必定豐厚,且要成為至高者的子女,因為他對待忘恩的和惡人,是仁慈的。36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

基督徒的真愛德應表現在愛仇上,應表現在善待仇人而不希望他們還報上。誰有這樣的愛,可等待天主的厚報(14:14),因這樣的愛而成為天主的真正兒女,並相似普愛忘恩者和惡人的天父(瑪5:45)。為基督徒最後的標準是天父的愛,路此處稱為「慈悲」(36節)慈悲意即對人有同情與慈憐;「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父」指天上的父,這句話暗示我們只有憑著天父的生命,才能作到像父的慈悲一樣。因為天主的愛,尤其彰顯在對罪人所表現的慈悲上(格前1:3;雅5:11;哥3:12),祂並沒有將我們應受的懲罰加在我們身上,這就是祂的慈悲。照樣,別人雖然惡待我們,我們本可以去加以報復,但我們卻選擇去饒恕人、善待人。瑪5:48論門徒應當效法天主的愛。按以上所說的,路故意把成全的整個重要性置於「愛」字上,雖與瑪的話略有改變,但意義全同。

6:37-38:由天主的仁慈中學習寬宏大量

「37 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 38 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耶穌的門徒深知天父的仁慈,為此決不應無情地批評別人,心中和口頭上不但不應定斷人,還該常爽快地寬恕人,因為他們經歷了天主對自己的仁慈,如此更可使天主仁慈對待自己(瑪7:1等)。凡對人不仁慈的,也不能盼望天主對自己仁慈和寬恕(瑪18:23-35)。基督徒還應由天主的仁慈中學習寬宏大量,甘心施捨;他們的寬宏大量可使天主對待自己更為寬宏大量。

38節是以量五穀的升斗作比喻。五穀倒在斗內,「連按帶搖」表示內容紮實,絕沒有空隙使升斗實在滿了,並且糧食還往外溢,表示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參弗3:20)。天主要以這樣滿溢的升斗倒在善人們的懷內,即倒在兜起的大襟內(依65:7;耶32:18;詠80:12)。古時猶太人所穿外衣,非常寬大,在腰帶上方留有一摺,可成為一個大口袋(兜),用來盛裝相當容量的麥子(參閱盧德傳3:15),以表示天主豐厚的賞報。38節末句似乎是一句俗語,但這俗語的意義不是表示不差毫釐的公平,而是指「相稱」的意思:即一個人越良善,天主對他也越良善。(瑪7:2有一樣的俗語,但其意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