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六主日

「 那時候,耶穌和那十二人下山,站在一塊平地。那裡,有一大群門徒和大批群眾;他們來自猶太、耶路撒冷、提洛和漆冬海邊...」(路6:17,20-26)(2月17日)

聖經:路 6:17-26

釋經

17-49節:

本段經文的很多資料也見於瑪5-7的山中聖訓。路加較不為人熟悉的版本稱為平原上的聖訓,因為耶穌「同他們下山,站在一塊平地上」(6:17)。

路加的版本(三節導言+三十節教訓)比瑪竇的版本(四節導言/結論+一百零七節教訓)短得多,但包括一些獨有的材料,例如災禍(6:24-26)。

除瑪6章外,路加與瑪5及6章的大部份內容有相似之處。兩篇道理都不大可能以路加或瑪竇的確實形式中表達的。兩者當然是收集耶穌在不同環境中的教訓。

在瑪竇福音,山中聖訓(5:1-7:29)幾乎在耶穌受洗和受誘惑之後立即發生的,只是在他召叫門徒(5:18-22)和瑪竇所簡述的一連串奇蹟(5:23-25)之前。

路加把平原聖訓(6:17-49)安排在耶穌傳教稍後的時間。在平原聖訓之前發生的事包括:耶穌被家鄉會堂拒絕(4:16-30),其他奇蹟和教訓(4:31-44),召叫門徒(5:1-11),潔淨癩病人(5:12-16),寬恕癱子的罪和治好他(5:17-26),召叫稅吏肋未(5:27-32),有關禁食的問題(5:33-39),有關安息日的問題(6:1-5),治好枯手的人(6:6-11),以及揀選十二宗徒(6:12-16)。

路加把這講道安排在福音稍後的部份,因為他所關注的是強調的內容,而不是確切的時間次序。以上的大多數故事,由耶穌探訪家鄉的會堂開始,都是衝突的故事──耶穌因以下的行為而觸怒宗教當局:支持外邦人(4:20-30),接觸癩病人(5:13),寬恕人的罪過(5:20-26),召叫稅吏並與稅吏同席(5:27-32),未能要求門徒禁食(5:33-39),容許門徒在安息日掐麥穗吃(6:1-5),並在安息日治病(6:6-11)。

在路加的版本,這些衝突故事提供耶穌的平原聖訓的背景。在這些故事裡,經師和法利塞人因耶穌觸犯宗教忌諱而生氣。他們企圖維護對天主子民的傳統理解(虔誠的猶太人對不虔誠的外邦人)和傳統的倫理道德(遵守安息日等)。在每次例子中,耶穌都反駁,給他們顯示新的道路,但他們拒絕。

耶穌然後給予他的平原聖訓(20-49節),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法律世界。在這篇講道中,耶穌讓他們瞥見天主的國──按照他們的標準來說,這是一個顛倒的世界。

在這些故事中,路加把經師和法利塞人描述得很壞,所以,我們必須問,我們能否實際地期望他們理解耶穌描述的顛倒的王國。難道他們不盡能忠誠地遵守梅瑟法律?期望他們應該理解耶穌,這不是太過份嗎?難道路加不應更富同情心地描述他們?

經師和法利塞人企圖忠於法律,而為此我們應欽佩他們。然而,他們漠視先知,而他們的祖先殺害先知(23節)。在納匝肋會堂講道時,耶穌引述依撒意亞先知(依61:1-2),表達出天主關心受壓迫的人、心靈破碎的人、俘虜,和囚犯(4:18-19)──這些經文為本福音和宗徒大事錄定調子。聖詠和先知書充滿對弱者和寡婦的關懷(詠10:17-18; 68:5-6; 76:9; 132:15; 146:7-10;依35:5-6; 49:13; 42:7;則34:15-16, 28;米4:6-7)。

即使在梅瑟五書,天主容許窮人吃鄰居的葡萄和麥穗(申23:24-25)──要求農夫給外邦人留下食物(申24:19)──禁止收取利益(出22:25)──要求奴隸的主人在安息年使奴隸自由(肋25:1-7;申15:12-18)──並要求地主在喜年把祖業交還原本的主人(肋25:8-17)。天主提醒以色列,他們曾經在埃及為奴,所以,他們應憐憫看待奴隸(肋25:39-55)。

先知嘗試把以色列從法律(第一層)推往憐憫(第二層)。如果以色列成功地把先知包含在其宗教結構的話,就更能為耶穌作準備,因為耶穌嘗試推動他們往第三層。然而,經師與法利塞人只關注維持現狀,使他們陷於法律主義。

17-19節與46-49節是本段經文的開端與結尾。在開始時,路加記錄「一大群門徒和群眾」來「聽他講道,並為治好自己的病症」;在結束時,耶穌叫人不但來和聽他的道理,還要實行……眾人都是歡迎的,但要留下,能夠稱耶穌為「主」,必須服從耶穌慈愛的邀請(參閱6:45-46; 13:25-27)。

12-16節:耶穌揀選十二宗徒

12-16節並不包括在今天的福音,但作為背景是重要的。耶穌整夜在山上祈禱,然後從一群門徒中揀選十二宗徒(13節)。山在神學上比在地理上更加重要。山是祈禱,是與天主相遇的地方。山是完美的地方,來召叫那些將組成教會領導核心的人。當然,十二這數字是與以色列十二支派互相呼應。教會(新以色列)也是環繞那個數字而組織的。

17-19節:他與群眾下山

「17 耶穌同他們下山,站在一塊平地上,有他的一大群門徒和很多從猶太、耶路撒冷及提洛和漆冬海邊來的群眾,18 他們來是為聽衪講道,並為治好自己的病症;那些被邪魔纏擾的人都被治好了。19 群眾都設法觸摸他,因為有一種能力從他身上出來,治好眾人。」

耶穌「同他們下山,站在一塊平地上」,然後講道(1節)。如上述所指出,這跟瑪竇福音形成對比,因為瑪竇福音描述耶穌在山中教訓群眾的(瑪5:1)。路加對於低下和貧窮的人很敏銳。也許描述耶穌下到平地上,是為了強調耶穌在平凡的地方向平民百姓傳教。

有一個提示解釋聖訓的地方,就是路加的評語:「耶穌向民眾講完了道一切話以後,就進了葛法翁」(7:1)。

三類人出現:

──宗徒、 ──一大群門徒、──很多從猶太、耶路撒冷及提洛和漆冬海邊來的群眾

路加通常把門徒描述成小團體。唯有在此和在19:37,他給我們描述大群門徒。

17節所提及的地方是混合的:

──猶太是南部的省份。耶路撒冷位於猶太,是聖殿的所在地,也是最正統的猶太人領袖的住處。它代表宗教的現狀──耶穌的反對。

──提洛和漆冬是外邦人城市,位於葛法翁以北的沿岸。提及它們,是指出在平原聖訓中,外邦人也在群眾當中。

這四處地方強調耶穌傳教的廣泛──從最北方至最南方──從正統猶太人至外邦人。

「群眾都設法觸摸他,因為有一種能力從他身上出來,治好眾人」(19節)。群眾看來對耶穌有太多的期望,因為他來是教訓群眾,但他們來是為了治病。但是,耶穌治好了他們眾人(19節),也教訓他們。

這為教會來說是一個教訓。我們的主要使命,是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給他們授洗,並教訓他們(瑪28:19-20)。然而,如果我們忠於上主的榜樣,我們也必須處理世俗的需要──食物、衣服、住屋、醫療、安全、賑災,和教育。這些需要幾乎是無止的;教會歷來至今都面對。

20-26節:真福與真禍

「20 耶穌舉目望自己的們徒說:

「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

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


21 你們現今飢餓的是有福的,

因為你們將得飽飫。

你們現今哭泣的是有福的,

因為你們將要歡笑。


22 幾時,為了人子的緣故,

人惱恨你們,並棄絕你們,

並以你們的名字為可惡的,

而加以辱罵詛咒,你們才是有福的。


23 在那一天,你們歡喜踴躍吧!

看,你們的賞報在天上是豐厚的,

因為他們的祖先也同樣對待了先知。


24 但是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

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


25 你們現今飽飫的是有禍的,

因為你們將要飢餓。

你們現今歡笑的是有禍的,

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


26 幾時,眾人都誇讚你們,你們是禍的,

因為他們的祖先也同樣對待了假先知。

路加描述真福的版本跟瑪5:1-12是有區別的:

──瑪竇有九端真福但沒有災禍,但路加有四端真福及相配的禍。

──瑪竇以第三人稱講述(「他們將得飽飫」),但路加以第二人稱講述(「你們將得飽飫」)。

──瑪竇賦真福屬靈的意義:「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瑪5:3)。路加純粹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20節)。瑪竇說:「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瑪5:6)。路加說:「你們現今飢餓的是有福的」(21節)。

在七十賢士本,「是有福的」所指的不是主觀的快樂,而是正直,在天主的眼中是有福的。

真福和真禍是敘述的,而不是規範的。它們是經已建立的事實,而不是召叫我們做新的行為,以獲得福福和避免禍災。

──耶穌沒有告訴我們應變賣所有的一切,並施捨給窮人,好能得到天主的國──雖然他事實上要求富有的人關注得到永生(18:22)。然而,在這些真福中,他告訴貧窮的人,他們的貧窮是天主的國(20節)。在真禍中,他告訴富有的人,他們經已獲得安慰(24節)。

──他也沒有告訴我們計算食量來預防飢餓。他反而給現今飢餓的應許,他們將得飽飫,而那些飽飫的人將要飢餓。

在此沒有提及賞與罰。耶穌反而形容一個逆轉的事實。你所看見的不是你所得到的!他形容一個映像的世界,一切都是倒轉的──相反於我們所期望的。現世的王國與天主的國是十分不同的,截然相反。我們知道事情如何在這世的王國運作。現在,耶穌告訴我們它們如何在天主的國運作。

想像遊覽一個國家,其傳統習俗跟你的國家是截然不同的。想像你的參觀有重要的目的──談生意或合簽。你想準備自己給人留下最好的印象──學一點當地的語言和習俗。你想避免觸犯文化準則。為作好準備,你會閱讀旅遊指南或學習該國的傳統習俗。耶穌來是準備我們生活在天主的國。他告訴我們要期望什麼。小心聆聽!

「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20節):

──誰是貧窮的?他們是虔誠的窮人……──那些屬於天主的人。儘管包括經濟上的貧窮,耶穌看來也傾向包括其他低下層的人──沒有權力的人──邊緣的人。

在此,「貧窮」一詞具有神學意義多於經濟意義。達味在三首不同的聖詠中(40:18; 86:1; 109:22),自稱為貧苦可憐的人。顯然,這些聖詠的讀者不會認為達味君王所指的是他的經濟狀況,因為,身為君王,達味在經濟上是不窮困的。他們會以比喻的手法,依照瑪5:3所講的「神貧」來解釋。

──為什麼天主祝福貧窮的人?難道財富不是天主所容許的標記?難道天主沒有把物質的富裕和屬靈的祝福賞給忠信的人(參閱申28:1-14)?有時候!不過,我們的屬靈敏感度跟財政敏感度成反比例。我們對天主的需要,傾向在艱難的歲月上升,而在富裕的歲月下降。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對貧窮人的憐憫增加,但在較富裕的時候便會減少。

路加在福音中強調天國所帶來的大逆轉,由瑪利亞的讚主曲(1:50-54)和匝加利亞的讚主曲(1:74-77)開始,並伸展到富有的糊塗人的比喻(12:13-21)和不忠的管家的比喻(16:1-13),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16:19-31),寡婦與不義判官的比喻(18:1-8),法利塞人與稅吏的比喻(18:9-14),祝福兒童(18:15-17),耶穌遇見富少年(18:18-30),「米納」的比喻(19:11-27),以及窮寡婦的獻儀(21:1-4)。匝凱代表一個對比,是一個例外,因為這個富有的稅吏看見光明,於是捨棄不義之財,並獲得救恩(19:1-10)。

這種對逆轉的強調鼓勵門徒;他們可能受苦,但知道他們不是屬於這世界的王國,而是屬於天主的國。然而,路加沒有把貧窮理想化,卻描述門徒集合資源,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賣,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宗2:44-45; 4:34-35)。所強調的是慷慨而不是貧窮,不為財富所佔據。

我們懷疑為什麼耶穌要祝福窮人和向富人宣禍。我們只提供推測的答案。也許富人容易信賴自己的財富,但窮人更似信賴天主。也許富人利用不正當的方法來獲得財富。也許他們傾向利用較脆弱的人。然而,我們認識富裕的人度信德的生活,而較不富裕的人卻沒有。我們認識慷慨的富人,和不慷慨的窮人。路加的真福包含令人費解的質素,可解釋瑪竇為什麼賦予真福屬靈的的意義。相比「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路6:20),較容易接受「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瑪5:3)。然而,路加的首端真福「宣佈天主傾向貧窮的人。天國的來臨將帶來財富的逆轉(參閱拉匝祿,16:19-31)……把真福靈修化……使耶穌的福音通俗化」。

對首批門徒來說,耶穌祝福窮人是喜訊,因為他們「捨棄了一切,跟隨了他」(5:11)。

「你們現今飢餓的是有福的,因為你們將得飽飫」(21節)。路加在好幾個場合採用默西亞婚宴的比喻來描述那些等待信友的祝福。「將有從東從西,從南從北而來的人,在天主的國裏坐席」(13:29;也參閱12:37; 14:14-24)──這個比喻引自舊約(依25:6-8; 49:10-13; 65:13;也參閱詠107:9)。貧窮的人的祝福(20節)是現在的,而飢餓的人和哭泣的人的祝福(21節)是未來的。

最後的一端真福,「為了人子的緣故,人惱恨你們,並棄絕你們,並以你們的名字為可惡的,而加以辱罵詛咒,你們才是有福的」(22-23節)是不同的,它應許賞報那些因忠於基督而忍受拒絕或迫害的人。相應的災禍,「眾人都誇讚你們,你們是禍的」,應許懲罰那些相似舊約假先知的人。

如上述所指出,耶穌經已體驗與宗教權威之間的一連串衝突(路4-6)──正如舊約先知經驗反對和迫害。人們願意高興接受任何人說出他們樂意聽到的話,但天主派來的先知,他們的訊息都是人所不願意聆聽的──悔改的召叫──改變方向──放棄犯罪。忠信地傳遞那種訊息的,可能預料遇到反對。耶穌再次給門徒肯定,如果他們因忠信而經驗反對,他們的賞報在天上是豐厚的(23節)。

路加的教會身處迫害,需要聆聽這個應許。我們也需要聆聽它。在我們中間有默默無聞的英雄,因世界不欣賞他們的基督徒價值觀和原則而受苦。耶穌說,「在那一天,你們歡喜踴躍吧!看,你們的賞報在天上是豐厚的,因為他們的祖先也同樣對待了先知」(23節)。

「但是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24節)。富有的人包括那些在經濟上富裕的人,但這句話也「包含歸屬和權力(以及)……一種驕傲感,不須要天主的探訪(參閱1:53; 12:16, 21; 14:12; 16:1, 19, 21-22; 18:23, 25; 19:2;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