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那時候,耶穌教訓人說:「你們要謹防經師:他們喜歡穿上長袍遊行,在街市上受人請安,在會堂裡坐上座,在筵席上坐首席;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而以長久的祈禱作掩飾......」(谷12:38-44)(11月11日)

聖經:谷 12:38-44

釋經

38-44節:概述

我們要注意這個故事是安排在馬爾谷福音那一處地方。耶穌已在群眾的歡呼聲中進入耶路撒冷(11:1-11)。他潔淨了聖殿(11:15-19),並以一連串與法利塞人、黑落德黨人和經師的辯論作結束(11:27-12:37)。他在聖殿裡教訓人(12:35)。聖週已開始。餘下來的,就是這個教訓門徒的最後機會(13章),苦難敘述(14-15章),以及復活(16章)。福音包含兩個互相補充的故事,由提及寡婦的敘述連在一起。這兩個故事把經師的驕傲和貪婪跟寡婦的謙遜和慷慨作對照。

38-40節:你們要謹防經師

「38耶穌在教訓中又說:「你們要謹防經師:他們喜歡穿上長袍遊行,在街市上受人請安,39在會堂裏坐上坐,在筵席上坐首席;40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而以長久的祈禱作掩飾:這些人必要遭受更嚴重的處罰。」

「你們要謹防經師」(38節)。耶穌所指的是那些被賦予宗教領導權的人;他們把負責職位變成自私的閒職。他們集中於能夠獲得什麼,而不是能夠給予什麼。他們的長衣對於勞動並不實用,卻讓人認出他們的職業。他們喜愛其職位所帶來的名譽。在街市上,每當他們走近的時候,人們便會懷著敬意地站起來。在會堂裡,經師坐在講台的上坐,好能看到人們,但更重要的是,讓人看見他們。

這些都是每個世代的誘惑。有誰不喜歡受到人家的隆重歡迎?有誰不樂於穿著剪裁精巧的衣服?有誰不喜歡尊稱?這一切可以是無害的,也可以是有害的,要視乎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關係。我們不應假設所有經師都是有罪的。耶穌剛才與一位經師交談,並稱對方離天主的國不遠(12:34)。擔任要職的人通常正直地服務。但是,要職傾向吸引不正直的人,而且遺憾的是,這也適用於宗教界。

耶穌教訓門徒,「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9:35;亦參閱10:31, 43-44)。他教導,「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他的生活跟他所批評的經師的生活截然不同。他不像他們,他穿著樸素,並沿途照顧卑微人的需要。他告誡未來的信徒,「狐狸有穴,天上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瑪8:20)。

「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而以長久的祈禱作掩飾。」在父權社會,寡婦尤其脆弱。經師同時充當律師和神學家,幫助人處理財政和屬靈的事務。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確實為人們管理錢財。儘管經師不准為他們的服務收費,卻沒有任何規條禁止他們為支持個人生活而請求人們捐獻。他們長久的祈禱為自己贏得虔敬的名聲,使他們更容易欺騙單純的人。一世紀時的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若瑟夫報導:一些宗教領袖的駭人聽聞的行為,其中有人利用親信來勒索屬下司祭的錢財。他也報導,在公元66年,叛亂分子焚燒大司祭府,部份原因是要毀滅債務紀錄。

「這些人必要遭受更嚴重的處罰。」他們的罪咎因所擔任的要職而倍增。當他們未能盡管家之職,天主便會要他們負責。耶穌在另一處地方說,「給誰的多,向誰要的也多;交托誰的多,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路12:48)。在馬爾谷的時代,這些相同的罪可能已開始在教會浮現。一些教會領袖往往關心個人特權甚於忠誠的服務。基督徒時常進退兩難。華麗的建築物和昂貴的祭衣何時停止光榮天主,而開始光榮聖職人員和會眾?那不是能夠由建築物或祭衣的成本所判斷的,而是隱藏在我們內心的秘密,但天主知道人心。

我們必須謹記,看管脆弱的人的生命,不但是會堂和教堂,也是每個人的問題:

──商業行政人員受誘惑把顧客和員工視作替他們賺錢機器的小人物。

──政府官員受誘惑為政治運動捐獻而出賣政策和特權。

──軍方領袖受誘惑把個人晉升放在下屬的福利之上。

──教師受誘惑把薪酬放在學生之上。

──技工受誘惑推薦不必要的修理。

──不是富有或有權勢者才會使弱者受傷害,也不只是社會底層的人才是弱者。

──一個挪用公款的人使其僱主受害。

──一個錯誤指控上司歧視或性騷的人本身成了騷擾者。

在某些情況中,僱主或上司可以是脆弱的──極其脆弱的──正如寡婦是脆弱的。我們任何人幾乎都可能傷害脆弱的人。耶穌談及那些人說,「這些人必要遭受更嚴重的處罰」(40節)。

41-44節:她把所有的一切都投上了

「41耶穌面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向銀庫裏投錢,有許多富人投了很多。42那時,來了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希臘文:lepta),即一文銅錢(希臘文:kodrantes)的四分之一。43耶穌便叫他的門徒過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比所有向銀庫裏投錢的人,投得更多,44因為眾人都拿他們所餘的來投;但這寡婦卻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上了。」

「有許多富人投了很多」(41b節)在聖殿的婦女庭院,沿著牆上擺放了十三個偌大的喇叭形金屬容器,來收集不同用途的獻儀。人們可能不是出於慷慨精神而捐獻;他們受誘惑要引人注目。這些容器放在顯眼的地方,而發出的叮嚀噹啷聲為個人捐獻的多少作宣傳。捐獻者受誘惑要考慮其奉獻的叮噹聲的價值。究竟是幾下洪亮的噹啷聲,抑或一連串叮噹聲是最令難忘?也許,好像放煙火一樣,最好的表演應是一連串小叮噹,然後以數次大響亮的噹啷聲作為激動人心的結尾。今天,支票、紙幣和奉獻信封的運用已從教會奉獻中剔除這種特別的誘惑,但誘惑仍存在其他場合。許多人在給予可觀的捐獻,至少在某程度上,是為了公共關係的價值。耶穌表示,這樣的捐獻者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瑪6:1-2)。

「那時,來了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希臘文:lepta),即一文銅錢(希臘文:kodrantes──馬爾谷為了羅馬的讀者而借用了這個拉丁字)的四分之一。」小錢不像今天的一文錢那麼沒有價值。每個小錢可相等一個工人的百份之十的時薪,也許相等於今天的一或兩美元。這些小錢不足以長時間維持那婦人的生活,但也是要緊的,因為兩個小錢足夠買一頓簡單的膳食。當婦人把小錢投入銀庫時,人們很難聽到小錢發出的聲音。唯有耶穌注意到兩下輕微的叮噹聲,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耶穌便叫他的門徒過來,對他們說」──這是馬爾谷慣用的公式,宣佈重要的教訓。「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比所有向銀庫裏投錢的人,投得更多,因為眾人都拿他們所餘的來投;但這寡婦卻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上了。」耶穌沒有譴責富人的大量獻禮,卻表示這婦人的奉獻甚至更大。他的計算並非建基於她所給予的東西,而是她所剩下的東西。他知道婦人可能有一個吸引人的想法:「這一點兒金錢不算什麼,不如讓富人把銀庫填滿吧。」他知道為她來說,給予一個小錢總比兩個小錢來得容易。

富人的獻禮很可能是已預計的獻禮,根據什一奉獻的法律以及指示如何計算奉獻的悠久傳統。因此,跟這個寡婦的獻禮形成強烈的對比。她的獻禮當然不是已計算的;她可以保留其中一個小錢,但她沒有這樣做。相反地,「她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上了」。

近年,一些學者提出耶穌是痛惜這婦人的貢獻,而不是稱讚。他們指出,耶穌把人的需要放在宗教虔誠之上,譴責經師的貪婪(38-40節),並預言聖殿的毀滅(13:1-8)。他們推論耶穌因這窮婦人的犧牲而感到悲傷;而她的犧牲代表不配的宗教領袖和那將被毀滅的聖殿。然而,耶穌在43-44節的說話顯然是稱讚的話,而不是痛惜的話。儘管他可能暗自地為了那些誤用這婦人捐獻的宗教領袖的前途而感到失望,但他讚賞婦人對天主的信德和她犧牲的獻禮。她的捐獻使我們想起匝爾法特的寡婦;她把最後剩餘的食物都給了厄里亞先知,因而獲得天主賞報缸裡的麵沒有用完,罐裡的油也沒有減少(列上17:8-16)。

「因為眾人都拿他們所餘的來投;但這寡婦卻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上了」(44節)。對耶穌而言,禮物的價值不在於數量,而在於施予者要付出的代價。在第9章,門徒彼此爭論誰最大(9:33-37)。在第10章,雅各伯和若望要求在耶穌的國裡坐首位(10:35-45)。這不是一個實例的故事,耶穌告訴我們要照樣做。他沒有要求我們把一分一毫放在奉獻箱裡。然而,我們應小心聆聽,弄清基督給予我們有關作管家的特殊召叫。把支付帳單後剩餘的一點兒獻給天主,這顯然是不令人滿意的。基督期望我們把天主放在首位,而不是末位。什一奉獻是聖經對於管家職務最清楚的標準,而天主常常召叫個別的人付出更多。現在,在第12章,耶穌給他們顯示真正偉大的意義。

馬爾谷很快便會敘述一個婦人用珍貴的香液來傅抹耶穌的頭(14:3-9)。在那個例子中,耶穌將把婦人的傅油跟他即將來臨的死亡連繫在一起,並祝福她(14:8-9)。馬爾谷福音利用這兩次事件作為環繞第13章的書夾;它們將有助馬爾谷指出,耶穌關於未來的言論並非一如某些人所說的,是「古怪的默示式論文」。這一章經文反而教訓人,聖殿將要決定遭毀滅,而另一座非用人手建造的聖殿卻享受光榮的命運(14:58)。

儘管耶穌沒有表示,人們將永遠記得這寡婦,但在今天,她的故事已傳遍世界。她的兩個小錢顯示出,即使最卑微和最貧窮的人,都能向天主呈上有價值的奉獻。她的榜樣將祝福我們,直至時間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