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耶穌和他的門徒,及一大群人,從耶里哥出來的時候,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即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坐在路旁。他一聽說是納匝肋人耶穌,就喊叫說......」(谷10:46-52)(10月28日)

聖經:谷 10:46-52

釋經

8-11章:背景

在這數章經文裡,有兩個治癒瞎子的故事(8:22-26和10:46-52)。在這兩個故事之間,耶穌與門徒一起往耶路撒冷。在路上,他三次告訴門徒他將要死亡(8:31-33; 9:30-32; 10:32-34),但他們都不恰當地回應這些預言,顯示出他們完全不了解。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組成核心圈子,耶穌也把他們列入目睹祂顯聖容的人(9:2-8)。

馬爾谷福音給我們展示兩個瞎子復明的故事,來包括一連串有關門徒靈性上瞎眼的故事,挑出這核心圈子,讓讀者特別注意。他們的瞎眼的程度似乎比其餘的門徒更加嚴重。巴爾提買的故事,是馬爾谷福音的最後一個治病奇蹟,也是第10章的結尾。第11章介紹耶穌榮進耶路撒冷(11:1)。

46節: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坐在路旁

「46他們來到耶里哥。耶穌和他的門徒及一大群人,從耶里哥出來的時候,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即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坐在路旁。」

「他們來到了耶里哥。」耶里哥距離耶路撒冷有十五公里,可能是世上最古老,又屢次遭人攻佔的城市。街上擠滿來自各地,前往聖城的朝聖者。耶穌來到之前,他的名聲已傳遍當地。人們希望一睹這位被人認為是默西亞的人物。也許他們會見證奇蹟,或領受祝福,或聽到智慧的話,甚或看到耶穌與他的對手之間的爭吵。這保證會是一場精彩的巡遊節目。耶里哥是許多司祭和肋未人的家鄉;他們就在耶路撒冷的聖殿服務。在人群中當然會有些司祭和肋未人,也許害伯這位先知對他們生活造成的影響,因為他們的生活深深植根於傳統。耶穌看來輕視傳統,這必定使他們感到不安。有人必然站在路邊,待耶穌經過時,便鼓起勇氣來挑戰他。

「提買的兒子巴爾提買。」阿拉美文的巴爾(Bar)解作「兒子」。馬爾谷給予阿拉美語名字,並為外邦的讀者翻譯成希臘文。提買(希臘文:Timao)解作「尊敬」,因此巴爾提買(Bartimaeus)可解作「光榮之子」。馬爾谷把名字的意思跟他的職業形成鮮明的對照。光榮之子竟在路邊乞討!這個人每天生活在其處境的恥辱下,給予耶穌光榮的名稱。在故事結束前,我們看到巴爾提買,他的名譽現已完全恢復,就跟著耶穌走上邁向恥辱的路。

「瞎眼的乞丐。」大多數瞎子會是乞丐,而人們會仁慈看待他們。巴爾提買的形象是一個沒有任何東西可給予,沒有任何東西可聲稱擁有的人。馬爾谷通常沒有提及奇蹟受惠者的名字,福音只提到雅依洛和巴爾提買二人的名字。可能巴爾提買活躍於教會,並為馬爾谷的讀者所熟悉。巴爾提買坐在路旁──一處為邊緣人士停留的地方。這裡通常比較寧靜。我們可想像巴爾提買身處喧鬧的群眾中間,很難明白究竟發生什麼事情。他不但是瞎眼,亦似乎沒有朋友幫助。

47-48節:「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47他一聽說是納匝肋人耶穌,就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48有許多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作聲;但他越發喊叫說:「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納匝肋人耶穌」,跟1:9的Iesous apo Nazaret(耶穌由納匝肋來)不同。類似的表達方式見於民16:17:三松是獻於天主的(naziraios theou)。馬爾谷在1:24和10:47的治病故事裡採用「納匝肋人(Nazarene)耶穌」,可能隱含耶穌是屬於天主的人這意思。

「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馬爾谷沒有記載族譜,所以他可能刻意採用「達味之子」這稱銜來確定耶穌是達味的後裔,含有皇家的血統。在瑪竇福音,天使向若瑟顯現,給他說:「達味之子若瑟」(瑪1:20),大概也是為了同一目標。馬爾谷也打算把「達味之子」用作默西亞的稱呼。其後,耶穌會引述經卷,顯示自己不但是達味之子,也是達味的主(12:35-37)。

直至目前為止,耶穌盡量少談及他的默西亞身份──學者所講的「默西亞秘密」。但是,耶穌沒有斥責巴爾提買稱他為「達味之子」(一個可理解為默西亞的稱呼)。理由是十分簡單的。直至目前為止,他的時間未到,但現在已到。他準備進耶路撒冷,準備面對宗教領袖,準備死亡。

重要的是,巴爾提買集中於耶穌而不是乞討。人們藉著幫助乞丐而賺得功績,在前往聖城路上的朝聖者應當尤其慷慨。乞丐依靠特別的日子來增加收入,頗像今天的商人依靠聖誕節來賺錢。假如巴爾提買滿足他的處境,我們便不能挑剔他。他行乞為生,雖然不是理想,但畢竟是熟悉和舒服的。然而,巴爾提買喊叫,這顯示他曾聽聞過耶穌,聆聽他,並決定引起他的注意。

「有許多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作聲。」群眾嘗試享受巡遊。巴爾提買打擾他們的樂趣,所以他們叫他不要作聲,但巴爾提買不會安靜。他從來沒有這樣的希望!如果耶穌在轉彎處消失,他便永遠不再有這樣的希望了。對巴爾提買來說,這確實是一生難得的機會。他繼續呼喊,懇求憐憫。

49-50節:耶穌說:「叫他過來!」

「49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人就叫那瞎子,給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呢!」50瞎子就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

「耶穌就站住。」耶穌身處群眾的嘈雜聲中,仍聽到這乞丐的呼喊,就立刻停下來。耶穌的耳朵已習慣於聆聽邊緣人士──患血漏病的婦人(5:25-34),革辣撒的附魔人(5:1-20),革乃撒勒的病人(6:53-56),敘利亞腓尼基婦人(7:24-30),貝特賽的瞎子(8:22-25),附魔的兒童(9:14-29),兒童(10:13-16),以及這個坐在路旁的瞎子。

耶穌沒有直接向瞎子講話,卻吩咐群眾「叫他過來」,即命令群眾停止妨礙,而開始提供,把冷漠的雙臂變成援助之手。然後,在他治癒瞎子之前,耶穌使他有尊嚴,把他從側翼移至舞台中央,把他放在聚光燈下,使他成為主角。對照如下:耶穌、達味之子(而他就是以色列的「第一」公民),停下來,幫助一個毫不重要的乞丐……(以色列「最低下」公民的悲慘例子)。

這個故事跟耶穌較早前祝福兒童的故事(10:13-16)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

──門徒企圖阻止父母把孩子帶到耶穌那裡,正如群眾企圖叫巴爾提買不要作聲(13,48節)。

──耶穌吩咐門徒「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14節),相似他指示群眾「叫他過來」(49節)。

──在兩個情況中,耶穌以權威伸手包容無力的、脆弱的人,塑造真正的基督徒職務。

「就扔下(apobalon:丟在一邊、捨棄)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50節)。乞丐一向坐下,把外衣舖在地上,用來收集途人拋下的錢幣。這人的外衣為他的生計是重要的,正如漁船為漁夫,稅關為稅吏是重要的一樣。正如其他人捨棄了漁船和稅關來跟隨耶穌,這人扔下他的外衣和錢幣,站在達味之子面前。他不像本章較早前出現的富少年,不能捨棄自己的錢財(10:17-27)。

瞎子的行動令人想起:

──告誡我們「卸下所有的累贅和糾纏人的罪過,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眼前的賽程」(希12:1)。

──耶穌的說話:「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瑪6:24)。

51節:這是馬爾谷福音所記錄的最後一個奇蹟

「51耶穌對他說:「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瞎子說:「師傅!叫我看見!」

「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耶穌把這人帶到舞台中央。現在,他進一步使他有尊嚴,問他願意什麼。在這故事之前剛發生的事件中,耶穌向雅各伯和若望提出同一的問題(10:36)。雅各伯和若望的回應,就是要求分別坐在耶穌的右邊和左邊,即人家會看到和羡慕的位置,而普通人要敬仰他們。

「師傅!」這是辣彼的尊稱。在新約中,只有在這裡,以及當瑪利亞在墳墓外面承出復活基督時(若20:16)才出現這個詞語。

「叫我看見!」瞎子的要求跟雅各伯和若望的要求截然不同。他不要求被人看見,而是看見;不要求榮譽,而是視覺;不是凌駕普通人,而是成為普通人;不是統治別人,而是加入他們的行列。

52節:他立刻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

「52耶穌對他說:「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希臘文:sesoken se-治癒或救了你)。」瞎子立刻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

「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sesoken)。」Sesoken一字(字根是sozo)含有一種快樂的含糊。它可解作治癒、使完整或拯救。在這瞎子身上,三個解釋都是真實的。他不但重新獲得視力,因而恢復他在社會的地位,而且「在路上」跟隨耶穌。在往哪裡的路上?往耶路撒冷!往十字架!往打開的墳墓!

在這故事的開端,我們發現巴爾提買「坐在路旁(hodon)」(46節)。現在,在故事的結尾,我們發現他「在路上(hodo)」跟著耶穌去了。在46節「坐在路旁」是純粹地理的指示,在10:52,同一個字卻含有神學的功能,所指的是做門徒的『路 。同一個字在這兩節經文中的不同意義說明即使與耶穌短暫相遇,巴爾提買的一生已出現戲劇性的轉變。

距離耶穌受難的日子只有幾天而已。我們不禁懷疑巴爾提買會怎樣應付未來一週所發生激烈事件。考慮到他有堅強的信德,他似乎會比其他門徒應付得更好。畢竟,巴爾提買現在可以看見,但門徒仍是瞎眼的。為那些坐在教會門外的人而言,巴爾提買的治癒尤其重要……它叫那些在人群中迷失的人注意;儘管他們在人群中,但也會準備和渴望與耶穌基督生氣勃勃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