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四主日

「耶穌和門徒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人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的,不像經師們一樣......」(谷1:21-28)(1月28日)

聖經:谷 1:21-28

釋經

21-22節: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

「21他們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22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

「他們進了葛法翁」(21節)。耶穌離開納匝肋後,便以葛法翁為家(瑪4:13;也參閱谷2:1)。葛法翁是加里肋亞海北端的一個繁榮的城市,也是耶穌首批門徒的家鄉。

「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21節)。路加告訴我們,耶穌習慣在安息日往會堂(路4:16)。只有一座聖殿,但會堂卻分佈各地,並用來讀經。安息日的崇拜包括祈禱,以及公開誦讀和展示經書。會堂長的角色是行政的多於牧民的,所以,他邀請合資格的信友來講話。會堂長會歡迎新鮮的、有希望的聲音;這解釋耶穌如何可以在會堂施教。馬爾谷福音有好幾次敘述進會堂(1:21,23,39; 3:1; 6:2),但在納匝肋之後便沒有,因為那裡的人沒有信德,所以沒有行什麼奇能(6:1-6)。馬爾谷福音包括一些耶穌施教的敘述(2:13; 4:1-2; 6:2,6,34; 8:31; 9:31; 10:1; 11:17; 12:14,35; 14:29)。

「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22節)。經師是解釋和教導妥拉的學者,在有關妥拉的應用方面提供具約束力的判斷──因他們認識法律而獲得權威。在耶穌時代,他們是有權力的人,並受到別人尊敬。會堂中最好的座位都留給他們(12:39),當他們進入室內時,人們都要站起來。人們稱他們為「辣彼」,即「師傅」。他們是公議會的重要成員。他們很快成為耶穌的反對者(2:6,16; 11:27-28),在他被釘十字架中擔當主要的角色(8:31; 10:33; 11:18; 14:1,43,53; 15:1,31)。他們反對耶穌,比法利塞人有過之而無不及,部份因為他們認為耶穌褻瀆,也因為耶穌給他們安逸的生活構成威脅。

耶穌不像經師那樣,他以個人的權威教導。他的權威不是建基於自己的信任或引述先輩的能力,而是建基於他受洗時降臨在他身上的聖神(1:10)。耶穌是天主子(1:1),他的權威來自天主。

耶穌因他的末世德能而與經師截然不同。末世論集中在基督第二次來臨,並揭示歷史的終結,以及天主如何把善人與惡人分開。經師們在一個平凡的世界裡忙於決定什麼是准許的,什麼是不准許的,但是,耶穌卻有力地宣講天國的來臨。

換句話說,馬爾谷福音慶祝天國的來臨──耶穌戰勝邪惡──他帶來救恩。它強調耶穌教訓的權威而不是教訓的內容。馬爾谷沒有告訴我們耶穌在會堂裡講了什麼話──只提到他帶來衝擊並使他的聽眾驚訝。在馬爾谷福音,「耶穌本人比他教導的主題更加重要。假如我們想知道福音或耶穌的教訓包含什麼內容,我們被引導在耶穌這位師傅身上看到福音的體現。

馬爾谷福音經常提到耶穌是導師或辣彼,一般以行動為主語境來肯定他的權威:

──門徒遇到暴風,稱他為師傅,而他平息了風浪(4:38-39)。

──鄰人叫雅依洛面對女兒死亡的事實,不要再煩勞師傅,但耶穌吩咐小女孩起來,而她按照耶穌的命令起來(5:35-43)。

──在顯聖容的時候,伯多祿稱耶穌為辣彼,而有聲音從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9:17-29)。

──瞎子稱耶穌為師傅,耶穌使他復明(10:51-32)。

──伯多祿稱耶穌為辣彼,並指出耶穌所詛咒的無花果樹已枯乾(11:21)。

──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稱耶穌為師傅,企圖用兩項難題來陷害他,但他輕易戰勝他們(12:14-27)。

──在馬爾谷福音描述的少數例子中,一名經師稱耶穌為師傅,提出一個問,並承認耶穌回答得好(12:32-34)。

人們「驚奇他的教訓。」馬爾谷沒有敘述耶穌說話有什麼內容,竟令人們感到驚奇。然而,我們可以想他所講的東西是基於他將要涉及的爭議:

──召叫一名稅吏作他的門徒(2:13-17)

──維護沒有禁食的門徒(2:18-22)

──維護在安息日掐食麥穗的門徒(2:23-28)

──在安息日治病(3:16)

──教訓人不要褻瀆聖神(3:20-30)

──要人提防祖傳(7:1-23)

──提出有關結婚和休妻的教訓(10:2-12)。

23-26節:邪魔從他身上出去了

「23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裡,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他喊叫,24說:「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25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26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

「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裡,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23節)。要注意「他們的會堂」(23節)這句話,可能暗示耶穌與傳統宗教家截然不同。「會堂」將有好幾次出現在馬爾谷福音,是魔鬼出現的地方(1:39),也是宗教領袖對抗(3:1; 12:39)、心硬(6:2)和迫害(13:9)的地方。

在會堂出現這樣的人,會使人感到奇怪,因為他附有邪魔,是不能參加堂會的崇拜的耶穌與邪魔是這故事的中心人物。馬爾谷盡量簡略地描述這人(23節),只告訴我們這人附了邪魔,而邪魔從他身上出去(26節)。

這人喊叫(事面上是單數,23節),但說,「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眾數,24節)。然後,耶穌「叱責他」(單數,25節),但上下文說明他是叱責邪魔。這人與邪魔是完全融合。

邪魔說,「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ti hemin kai soi)(24節)。這句希臘文經文……明確地表達出戶11:12及列上17:18所採用的措詞,這大概是此間的意思。在若望福音,耶穌引用類似的話(ti emoi kai soi「這於我和妳有什麼關係?」),即在婚宴上,他的母親告訴他,他們已沒有酒了(若2:4)。這問題的作用是「防衛的」公式,否認與對方之間的團結一致。

邪魔稱耶穌為「納匝肋人耶穌」(24節),也認出耶穌是「天主的聖者」(24節)。「天主的聖者」這稱銜特別適合馬爾谷福音,因為神聖的耶穌要來世界脫離邪惡。令邪魔感到困擾的,不是耶穌現世的出身,即納匝肋,而是耶穌真正的本性,是「天主的聖者」。

「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24節)。邪魔比耶穌的家人(3:31-35)或門徒(4:41; 6:37,49-50; 7:17-18; 8:4,21)更了解他。伯多祿幾乎打破那模式,正確地承認耶穌為默西亞(8:29),但因未能了解(8:33)而差不多立即遭到責備。在馬爾谷福音,其他唯一了解耶穌的人是十字架下的百夫長,他說:「這人真是天主子」(15:39)。

邪魔提出第二個問題:「你竟來毀滅我們」(24節)。耶穌沒有用解釋的話,而用權力的話來回應。他命令:「不要作聲」(希臘文:phimotheti,25節)。他純粹命令邪魔從那人身上出去。

「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26節)。邪魔出去──「使那人拘攣(希臘文:sparaxan)了一陣,大喊一聲。」耶穌在死時也大喊一聲(15:37),所以,邪魔的喊叫大概是死亡的哀號──但馬爾谷沒有告訴我們這個被驅逐的邪魔,或那人的命運。

馬爾谷在福音以驅魔作為首個奇蹟,這樣的編排並非偶然。他想證明耶穌來是要粉碎黑暗的勢力。他的職務涉及向這些勢力發動戰爭。

這次驅魔肯定耶穌的權威,首先在他的教訓中揭示出來(22節)。耶穌可以選擇任何形式的奇蹟來證明他的權威,卻因驅魔的象徵價值而選擇這形式。在本福音,耶穌來打敗邪惡,並實現救恩。他的教訓和治癒都同一救恩工程的一部份。

27-28節: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

「27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他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他。」28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馬爾谷再一次指出人們的驚訝。他們問,「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27節)。他們注意到他教訓的權威後,又立刻注意到他對邪魔的權威。他教訓的權威與治癒的權威是交織著的。他教訓的權威準備人領受他治癒的權威,而他治癒的權威則肯定和加強他教訓的職務。

在比例上,馬爾谷福音比其他福音敘述更多奇蹟,但「不是嘗試使用這些奇蹟作為耶穌的神性或權威的證明。唯有懷著信德,這些奇蹟才成為「證據」。

門徒將以驅魔作為傳教使命的一部份(3:15; 6:7,13; 參閱9:38,40),但唯有當耶穌委任他們(3:14-15),特別是賦予他們這樣的權柄(6:7),並「因他的名」(9:38-39)驅魔他們才可以這樣做。

「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28節)。隨著耶穌的故事顯露,我們將進一步看到他的名聲(1:33,37,45; 2:1-2; 3:7-9)。在3:7-8,他的名聲傳播得更遠,並導致3:22令人不愉快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