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主日

聖經:若2:1-12

釋經

2及15章:好酒與真葡萄樹

在耶穌開始傳教生活時,在加納故事中酒的意象,他在此揭示自己是好酒;而在他傳教生活結束時講論「我是真葡萄樹」,在酒的意象中,他把自己等同於真葡萄樹。這兩個酒的意象好像括號,在它們之間包含了一連串故事。

在「真葡萄樹」的比喻裡,耶穌說:「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15:4-5)。然後,耶穌提到要遵他的命令,說:「這是我的命令: 你們該彼些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15:13;亦參閱13:31-35)。他說:「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13:35)。

在加納,耶穌是「在」好酒中揭示自己,也把自己揭示「為」好酒──顯示他的光榮(11節)。在「真葡萄樹」言論中,耶穌是隨著我們「結果實」(15:2)和彼此相愛(15:5)而揭示自己。

2-12章:神蹟之書

耶穌對納塔乃耳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要看見天開,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1:51)。在加里肋亞加納婚宴上所行的「第一個神蹟」,顯示了耶穌的光榮,並使他的門徒信從他(11節);耶穌的許諾立即實現了。

2-12章時常稱為「神蹟之書」,因為在此記載耶穌所行的神蹟,顯示他的光榮(11節)。若望稱奇蹟為神蹟(2:11,23; 3:2; 4:54; 6:2,14; 11:47; 12:18,37; 20:30),而耶穌稱它們為工程(5:20,36; 9:3-4; 10:25,32,37-38; 14:10-12; 15:24)。

一個神蹟不單是力量的展示。一個神蹟指出那越超它的東西。在加納,神蹟指出耶穌的光榮(11節)。然而,神蹟不像公開行的奇蹟,是向某些人隱藏的。並非人人都理解這些神蹟的意義。門徒信從了(11節),也有許多人信從了(23節),但「猶太人」(18節)卻懷疑。甚至司席對於這個神蹟的真正意義也毫無頭緒(10節)。若望福音記錄了這些神蹟,「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20:31)。

13章以後的篇章稱為「光榮之書」。

關於耶穌的「光榮」────是若望福音用來形容耶穌死亡、復活和受顯揚的代稱。

1-4章:新與舊

在一個重視古老真理和尊敬長者的社會,1-4章的共同主題是,把「優越的新」取代「次等的舊」。

──在序言(1:1-18),我們發現一些使人想起第一次創造的字眼,即使它是描寫新的創造(把若1:1-5跟創1:1-5一起閱讀)。在創世紀第1章,我們讀到天主一發言,萬物便造成(創1:3,6,9,11,14,20,24,26)。在若望福音,我們讀到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臨在創世的過程並積極參與(1:1-4)。在創1章我們讀到天主創造光。在若望福音,我們讀到「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1:9)。我們也讀到「因為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1:17)。

──在第2章,我們發現「天國的酒取代了舊有的取潔禮」(2:1-11)。

──在第3章,耶穌告訴尼苛德摩重生的必要(3:1-21)。

──在第4章,耶穌對比了「雅各伯井的水和來自基督的活水」(4:1-15),然後對比了耶路撒冷和革黎斤的朝拜和「以心神以真理」來朝拜。

1-11節:加納婚宴

這是耶穌在若望福音的首個傳教行動。在馬爾谷福音,他的首個行動是驅魔;在瑪竇,是山中聖訓;在路加,則是會堂內的講道。這裡的每個事件,都是各部福音對耶穌的典型的和範例的描述。加納婚宴不僅是作者隨意包括的有趣故事,也作為若望福音的其餘意義的提示。不過,這是一個奇特的開端。我們會預料若望福音的「範例式描述」更意義深長。在若望福音,耶穌治癒王臣的兒子(4:46-54)和病人(5:1-9),餵飽五千人(6:1-14),步行水面(6:15-21),治癒胎生瞎子(9:1-34),並使拉匝祿復活(12:1-11,18)。

為什麼他的首個神蹟是在宴會中飲用的酒?為什麼不是以上更重要的奇蹟之一?我們要謹記,在若望福音,耶穌在超過一個層面上行動和說話。至於這個故事是關於宴會的用酒,只是表面層次的。

這個故事建立一個模式,是我們將會在耶穌與尼苛德摩相遇(3:1-21)、與撒瑪黎雅婦人相遇(4:1-30),以及其他場合中重現。一個人說話(瑪利亞、尼苛德摩、撒瑪黎雅婦人),耶穌用不尋常的說話/行動來回應,這可以從明顯的、表面的層面來理解,或者從較不明顯、屬靈的層面來理解。因此,在加納的故事裡,我們可理解到這酒是耶穌給送新郎及其家人的維護面子的禮物,或我們可尋找更深入的意義。在某些場合,耶穌發表言論來解釋他的神蹟/工程,但不是在加納。沒有言論,這意味著加納的神蹟的闡釋是多元的。我們可把司席的評論理解為猶太法律是「次等酒」,而基督的恩寵是「好酒」(參閱10節)──或者,我們可把耶穌賜予豐沛的酒是反映祂豐沛的恩寵──或兩者皆是。

1-5節:我的時刻尚未來到

「1第三天, 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的母親在那裡;2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宴。3酒缺了,耶穌的母親向衪說:「他們沒有酒了。」4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妳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 5 他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

「第三天」(1節)。這將是耶穌遇見納塔乃耳的第三天(1:45-51)。本福音的首兩個故事,即婚宴(1-11節)和潔淨聖殿(13-22節)都是「第三天」的故事。作者特別把後者跟耶穌的死而復活連繫起來(19-21節)。至於加納故事的「第三天」跟復活之間的連繫則較不肯定。

「耶穌的母親在那裡」(1節)。耶穌與他的門徒也被邀請(2節),因此,這證明有關缺酒是因為耶穌和他的門徒突然出席宴會所導致的理論是不實的。我們不知道有那幾位門徒出席宴會。先前提及過四位門徒的名字──安德肋、西滿伯多祿、斐理伯,和納塔乃耳(1:40-48),而似乎有第五位未說出名字的門徒,可能是若望福音的作者(1:35-40)。6:67提及十二門徒,但我們不知道其他門徒何時抵達現場。唯有在若望福音,瑪利亞和耶穌在他的傳教生活開始時,以及在被釘十字架(19:26)時一起出現。若望福音從沒有提到她的名字,但唯稱她為「耶穌的母親」或「女人」。

加納的地點是不肯定的。我們認為它是在納匝肋附近────也許是現今稱為Kefr Kenna的地方,距離納匝肋約三公里────也許Khirbet Qana,約在納匝肋以北約八至九公里。在聖經裡,唯有若望福音提及加納。這是納塔乃耳的家鄉(21:2),而耶穌亦將在那裡治癒王臣的兒子(4:46-54)。因此,耶穌在這遠離耶路撒冷聖殿的偏僻小鎮行他的第一個和第二個神蹟──是在邊緣傳教的例子。瑪利亞和耶穌肯定認識加納的人,否則,他們不會被邀出席這個婚宴。這是友善的地方。加里肋亞人接受耶穌,相對於猶大,他將會面臨反對的地方。

「酒缺了」(3節)。這些人度平淡的生活,而大多數人只能偶然負擔得起酒。然而,他們應為婚禮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酒。這裡的酒將是發酵的酒,用水來稀釋。猶太傳統婚禮的慶祝期長達七天,這也是社群的慶典。酒缺了,這是為主人家和新人都是非常尷尬的事。有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對那個未能提供適當結婚禮物的男人採取法律行動,並懷疑新郎及其家人會否因缺酒而要負責。儘管那個可能性不大,但不難想像鄰居將來不會邀請這丟臉的家庭出席婚宴和其他盛事,使這家人繼續蒙羞。

「耶穌的母親向衪說:『他們沒有酒了』」(3節)。我們還不清楚耶穌的母親在想什麼。她在第5節的評語說明她期望耶穌會做點事。她很有可能已守寡多年,並依靠耶穌的支持。她見過耶穌處理問題,並有信心他可以處理這個問題。也許她期望耶穌從門徒募集得來的錢取一點來買酒。也許她覺得耶穌能夠行奇蹟。

「女人,這於我和妳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4節)。耶穌的回應聽來是無禮的。然而,「女人」(希臘文:gunai)一詞表示距離而非不敬。耶穌在好幾個場合採用了這詞(瑪15:28;路13:12;若8:10; 19:26; 20:15)────從來沒有不敬之意。「這於我和妳有什麼關係?」是閃語的特徵,可以解作(1)我做了什麼而有此報應?或(2)我為什麼牽涉這事麼?第一個意義似乎是敵意的,而第二個意義「暗示簡單的脫身」。

耶穌的反應最可能是溫柔的、冷淡的責備────告訴瑪利亞,她不可再依賴她們的母子關係。由於耶穌已離家開始他的工程,他已由聖神傅油並(己)領受力量去進行父(已)交給他要做的特別工程。現在……他(已)正式開始他的傳教生活,一切(包括家庭生活)都必須附屬於此。「我的時刻尚未來到。」耶穌的時刻────我們將在若望福音稍後的部份發現(12:23;27; 13:1; 17:1)────是他受光榮的時刻,即是他死亡、復活和升天的時刻。耶穌是按照天主的時間表生活。他的行動由天主所定的時辰支配,不是由任何人的時間或意志所支配。

「衪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5節)。她的反應是仿照埃及鬧飢荒時,法郎給埃及人的指示(創41:55),法郎在此表達出對若瑟懷有很大的信心。瑪利亞懷著同一的信心,相信耶穌可以並且會做點事來解決缺酒的問題。她是敘述中首個人顯示出……對耶穌臨在的正確回應,就是完全相信他的話……耶穌的母親是第一個顯示出真正有質素的信仰的人。

如果水是象徵猶太人的潔淨,而酒是象徵耶穌的恩寵,那麼,瑪利亞所講的「他們沒有酒了」這句話,正是一矢中的地反映猶太人潔淨的貧乏。

6-8節:為猶太人取潔禮用的石缸

「6在那裡放著六口石缸,是為猶太人取潔禮用的;每口可容納兩三桶水(希臘文:metretas duo e treis)。7耶穌向僕役說:「你們把缸灌滿水吧!」他們就灌滿了,直到缸口。8 然後,耶穌給他們說:現在你們舀出來,送給司席。他們便送去了。」

石缸是用來儲存取潔禮的水,因為石頭是不滲水的,相比比之下,沒有容易滲水的陶泥那麼不潔。學者指出,對於猶太人,「七」是完滿的數字,而「六」是未完成未全備的數字。六個水缸象徵猶太法律的不完滿。從字面上,每口缸可容納「兩三桶水」,或二十至三十加侖水。六口石缸的總容量是一百二十至一百八十加侖水,遠超過潔淨在場賓客所需要的。研究指出,一杯水可潔淨一百人,因此,這些石缸所載的水足以潔淨全世界。水因而象徵透過耶穌而得到洋溢的恩寵;耶穌到來,「使凡信衪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3:16)。

「現在你們舀(希臘文:antlesate)出來,送給司席」(8節)。司席是負責酒的,會因為缺酒而感到尷尬。他不但負責酒的數量,也負責酒的質素和分配。一般解釋耶穌指示僕人從石缸取酒,但有人指出antlesate一字通常用來形容從井裡汲水。僕人從井裡舀出酒來,而且依然把六口石缸注滿水,而不是酒。並認為這說明儀式的潔淨已是完成;而酒所象徵的新秩序,不會從石缸裡舀出來,以免跟純粹儀式上的潔淨太接近。然而,這見解不過是一種猜測而已。況且antlesate一詞沒有理由說明不可用來形容從六口缸舀酒,而這看來亦配合整個故事。如果僕人不是從水缸舀酒,那麼,有關水缸的體積,以及僕人把水缸注滿水的詳情就是無意義的了。

9-10節: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

「9司席一嘗已變成酒的水──並不知是從那裡來的,舀水的僕役卻知道──司席便叫了新郎來,10向他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才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

這故事從沒有告訴我們水幾時變成酒。僕人給石缸注滿水,然後當司席品嘗時,它已變成酒。也許在僕人注滿石缸時,它已變成酒,又或者當他們舀出來的時候變成酒的。我們不知道有幾多水變成酒,是否石缸裡的全部水(一般的解釋)或只是舀出來的份量。如果這是一個顯示豐沛的奇蹟,那麼,整個缸內的水必定已變成了酒。

正如司席不知道酒從那裡來,同樣,人們也對於耶穌從那裡來感到困惑。耶穌的出處是若望福音其中所關注的(6:46; 7:27; 8:14; 19:9),並為這段經文給了一個提示。有些人知道酒/恩寵從那裡來,但其餘的人卻不知道。在此也有一種逆轉。司席本來應該知道酒的出處,但僕人才知道。同樣,宗教領袖本應明白耶穌的神蹟,但相信的,卻是門徒,即平凡的鄉下人。

司席對新郎說:「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10節)。有學者認為這句話是理解本故事的關鍵。司席想評論主人家的奇怪行為,就是把最好的酒留到最後。然而,在若望福音裡,人們的說話常常包含更深的意義,即使他們無意這樣做。在這個例子中,其更深的意義是:天主已做了一件令人非常驚訝的事。他已把賜予以色列和世界的最好的禮物保留到最後。他最好的禮物並不在以色列的過去,即他把法律賜給梅瑟,把土地賜給以色列。他把最好的酒保留,直至耶穌的來臨。那麼,這故事所講述的,就是從法律和先知的水走向耶穌恩寵的酒。

11節:他的門徒們就信從了他

「11 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是在加里肋亞納匝肋行的;他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他的門徒們就信從了他。」

這神蹟揭示耶穌的光榮,因而門徒信從了他。這是故事的要點。耶穌的神蹟的目標,就是激勵信仰。的確,若望福音的目的,就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20:31)。大多數學者認為耶穌在若望福音裡行了七個神蹟。儘管福音沒有特別指出神蹟的數目,但「七」為猶太人是「完滿的」數字,因此,七個神蹟是合理的。這些神蹟包括:

1. 在加納婚宴上變水為酒(2:1-11)

2. 治好王臣的兒子(4:46-54)

3. 治好癱子(5:1-9)

4. 餵飽五千人(6:1-14)

5. 步行海面(6:15-21)

6. 治好胎生瞎子(9:1-34)

7. 復活拉匝祿(12:1-11,18)

有些學者將餵飽五千人與步行海面合併為一個神蹟,耶穌的復活(20:1-18)成為第七個和最後的神蹟。

12節:耶穌和他的門徒下到了葛法翁

「12此後他和他的母親、弟兄及門徒下到葛法翁,在那裡住了不多幾天。」

就地勢來說,加納比葛法翁高,所以聖史說耶穌「下到」了葛法翁。葛法翁即現今的特耳胡木(Tell Hum),位於提庇黎雅湖西北角。耶穌在加里肋亞傳教時曾以此城為中心,因此聖經上有時稱這城為耶穌「自己的城」(參閱瑪9:1)。耶穌這一次下到葛法翁,有人認為開始遷居在那裡,有人認為只是暫時來到那裡,準備上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我們贊成後一說。「他的門徒」是指前章內所提到的那五位弟子。